成其障礙者多為寺廟之住持、各方名僧。要這些人放棄已有的財產,能說不是個難題?因此要解決這個財產問題,不能在財產的本身上用功夫,而應著重在如何造就真正的出家人,並教化在家人如何認識真正的出家人。在家人供養三寶,為無相布施者有,但大多數為求福報。如果在家人真假分明,還有誰願意把錢財送到冤枉處。由此可見出家人的私人財產問題實在是一個佛教徒的教育問題。

上面提到佛教徒的教育問題,而不單說是出家人的教育問題。因為在整體的觀念上,佛教徒不可以分為出家與在家。如果在觀念上有此分別,勢必產生惡性循環的結果。沒有健康的在家信眾,那裡會有健康的出家人。同樣地,沒有好的出家人,又那能教導出好的在家佛教徒。反觀佛教徒的現況,在家修道的人很少,這就是因為出家人修道的不多之必然結果。為求佛教能在這個工業社會中成長壯大,待辦之事甚多,但我認為萬事雖急,莫急於教育。

佛教的傳統教育,在方法上是各別的,多屬小規模的。在觀念上是死板而抄襲式的。在系統上是一脈單傳式的,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自有其歷史背景,更有其長處。但是社會的型態已由農業變為工業。在工業社會中,以組織為其力量,以方便為其方法。因此,佛教在教育上,其觀念與方法必須加以改善,以適應社會之需要。需要改善之事甚多,僅提三件事加以說明,以標其重要性。第一是建立禪院;第二是教義之綜合擇要;第三是教育對象之選擇。今分別說明如後:

第一,禪乃是佛教之神髓,沒有禪,佛教就失去活力。因為佛教中諸多法門皆以明性為最後依歸,而禪就是本性,見性是謂禪。佛教若去禪,就如同科學中失去實驗,佛教變成哲學,科學變成數學。哲學在佛教中有其地位,但非為諸佛所教。數學在科學中有其重要性,但不是科學家所追求的真理。至於禪院中的教育方式,應以傳統的坐禪為主要功課,但亦應加以其他的訓練。其中應包括佛理之瞭解與苦行之考驗。

佛理是佛教之理論部份,坐禪與苦行乃是佛教之實驗部份。坐禪屬靜,苦行屬動。我處處強調佛教是科學,而非宗教。科學中必須包括理論與實驗,正如人的兩條腿,一前一後方能成行。因此,佛教中自不可缺少佛理,更不可缺少以實驗為主的禪道。

第二,法師講佛理多根據經典,加以解釋或發揮。這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方式,但對大眾教育並不太適應。因為佛祖講經時之對象與現在聽經之對象,在了悟的能力上相差太遠。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佛教之道理太深而又玄。因此為適應大眾傳播,可從經典中選擇其重要者,編輯成各種不同程度的書刋,使大眾能在短時間內對佛教有個概念。

在經典的解釋上,亦應採取科學上的例子而說明之。六祖在《壇經》中曾說:「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科學上的例子多可以實驗證明,易取信於人。而且科學的表逹方式最為正確。因此,如能以科學的道理解釋佛理,則不易令彼生疑。這就是擬化他人之善方便。所以,我認為在僧侶的基本訓練中,應加以簡單而扼要的科學道理。

第三,欲擬化他人,必須先瞭解所擬化之對象,否則徒勞無功。然眾生根性不同,勢不能一時度盡,故必須擇其重要者,而先度化之。以年齡區分,小的尚無自主能力,皆以其父母對佛教之認識而做決定。老的則其思想形態已定,固執己見而難以教化。就算能夠教育也只能做個自了漢,因為已沒有幾年可以住世度人。因此現階段的佛教教育應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其首要工作為在各大學城中設立禪堂,並組織學生佛教團體。

從出家人無私有財產講到佛教之教育問題,牽涉可以說是既廣而又遠。如想完成此廣而遠的佛教事業,絕非個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一件事。因此,結合諸山長老,成立一個世界性的組織乃是不可缺少的。此組織雖非個人力量所能完成,但要完成此事又非從每個人身上做起不可。如果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