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智與一山東渡扶桑記
2012-4-21 0:00:34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華後,於至元十一年(一二四七年)派忻都等統兵攻打日本,敗而還。至元十七年(一二八○年),又命阿刺汗范及文虎等渡海再攻日本,會罹颶風覆沒。日本史書稱為文永、弘安之役及「神風」。中日關係極緊張,一度中斷往來。長期以來,中外若干史學家認為,整個元代,中日始終相互敵對,如「日本研究權威」王芸生竟把忽必烈攻日本後的兩國關係說成「終元之世,(中日)不通音問」。(見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但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打開中日冰峰,重建睦鄰和好的使者,是浙江慶元路普陀山兩位高僧如智和一山。
  
  (一)
  
  由於征伐日本,百姓在「增課、料民、造海舶、征水手、轉運」諸差徭賦役下,失違農時,民不聊生。江南人民頻起反抗。若干官員也奏請止戰和平。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年)普陀山方丈愚溪如智向忽必烈皇帝進言,興師征伐,「多害生靈」。「彼(日本)國中亦有佛教文學之化,豈不知大小強弱之理。如令臣等奉旨宣喻,則必多救(中日兩國)生靈也!彼當自省,懇心歸附」。忽必烈准奏,委如智為中國特使,由慶元(今寧波)市舶司提舉王君治陪同東渡。王主管慶元港務對外通商,和日本人有過聯繫。如智帶了禮品及「宣諭日本國詔文」內云:「上天眷命皇帝聖諭日本國王,向者,彼先遣使入覲,朕亦命使相報,已有定言,想置於汝心而不忘也」,「夫和好之外,無餘善焉。戰爭之外,無餘惡焉,果能審時歸順,即同去使來朝。所以諭乎彼者,朕其禍福之變天命識之,故詔之,想宜知悉。」
  
  同年八月,如智、王君治一行渡海,遇颶風,折還,如智記述稱「過黑水洋遇颶風...之山外,幸不葬魚腹,大士力也!」
  
  元二十一年(一二八四年)如智由參知政事王積翁陪同,於「五月十三日,開帆於鄞(鄞,今寧波市)」,再次東渡扶桑。王積翁原是南宋的福建制置使,蒙古鐵騎越仙霞嶺進兵入閩,王積翁舉福建土地人民迎降元朝有功。王任官福建時,曾監管過和高麗、日本、馬來亞暹羅諸國海上通商,自吹「能諭日本」願赴日本為元朝再立大功。王至福建泉州「取」經營海運的任甲(任大公)「巨舶四艘」和隨船水手。航行去日本途中,王自持高官作威作福,常鞭打船員,更激起仇恨。船過對馬,已近日本,任甲「諸舟人共謀,殺積翁」抛屍大海。如智是得道高僧,對水手親和慈愛,送回大陸,返普陀山寶陀觀音寺(今普濟禪寺)此突發事變,使中日人民友好使者如智大師再次「中途受阻而還」。
  
  (二)
  
  十餘年後,繼忽必烈登基的元成宗鐵木耳決心恢復中日和平友好,再次請如智大師出訪日本通好。如智以年老體弱謝辭,並保薦自己的接班人一山一寧(一二四七年至一三一七年)為中國國信使東渡。
  
  一山是台州臨海人,俗姓胡,出家後先駐本郡鴻福寺。後入四明山普光寺,受律宗及天台宗教義。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年),由昌國城(今定海)祖印寺住持遷駐普陀山。此時,不只是普陀山全山方丈,且為朝廷封為「江浙釋教總統」,是元朝政治地位很高的人物。為出國,成宗又加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他帶去鐵木耳給日本的國書,稱:「有司奏陳,向者世祖皇帝嘗遣普陀禪僧如智及王積翁等兩人奉璽書通好日本,咸以中途受阻而還。爰自朕臨禦以來,綏懷諸國,薄海內外,糜有遐遣。日本之好,宜復通問。今如智已老,普陀僧一山一寧道行素高,可令往諭。附商船以行,庶可必達。朕特從其請,蓋欲成先帝遺意耳。至於惇好息民之事,王其審圖之!」國書充分表達了睦鄰友好的誠懇願望。
  
  一山國使由曾留學的平山萬壽寺僧西澗土曇及弟子石梁仁恭陪同,於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年)三月,自慶元(今寧波)搭乘日本來華商船遠涉重洋,終於順利抵達日本博多。當日,日本是源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