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入粵事略
2012-4-20 23:58:17
  憨山是明代佛教史上最為著名的四大高僧之一。他被充軍到廣東達十八年之久,在雷州、韶州、廣州等地皆有弘法行跡,對佛教在嶺南的流播影響不小。然而,以往有關嶺南佛教的著述,對憨山在粵地活動雖有提及(中興曹溪之事跡),但記述甚為簡單,對其在它處的作用更是極少述及。本文根據其年譜自述實錄及有關史籍,將其在粵地行蹤予以述介。
  
  憨山是安徽全椒人,本名德清,字澄印,俗姓蔡,憨山為別號。憨山出生於明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據說其母夢見觀音大士攜童子入門,接而抱之,遂有娠。生下他時,「白衣重胞」(註1)。這表明他的父母都誠信佛教,從小家庭對他就有很深的影響。憨山九歲時寄讀佛寺,耳聞僧念觀音經,能救世間苦,大喜,就向僧求得經本,潛讀能誦。母親向觀音菩薩供香禮拜,他也跟著仿效。在寺中攻讀儒書,學舉子業,十七歲時,即能宣講《四書》,賦詩為文,有深厚的儒學文學基礎。然而,他終於決意向佛,十九歲往金陵(南京)棲霞山披剃出家,從此,「盡焚棄所習,專意參究一事,未得其要,乃專心念佛,日夜不斷。」(註2)二十六歲開始行腳遠遊,下吉安,遊青原,出入華北,至五台山,見北台有座憨山,遂默取為號。旋至京師,與權貴、皇室廣為結緣。明萬曆十年(一五八二年)三月,他在五台山開講《華嚴玄談》,百日之內,十方雲集,每日聽講不下萬眾。時年方三十七歲。憨山與皇室關係甚為密切。此前一年,慈聖皇太后派人在五台山設祈儲道場,他即在五台山舉行「無遮」法會,為皇家祈嗣。明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憨山到山東牢山(今即山東省墨縣勞山)結茅居住,皇太后聽說此事,派人送來內帑三千金修建庵堂,憨山同欽使商量,把這筆款改用以賑濟饑民。皇太后李氏經常施捨鉅款修建寺院,明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她下令後宮合眷各出佈施,讓憨山在牢山修建一座海印寺以供藏敕頒大藏經。然而,萬曆帝這回卻對佛事費用繁巨動怒,內廷有人乘機發難,冒充牢山道士名義告禦狀,說和尚佔了道教產權。憨山被抓起來拷問,要他招認借修寺為名耗資十萬。憨山抵死只招認接受佈施七百餘金。經核對內支簿冊,果然如此,皇上母子息怒,在獄中折磨了八個月的憨山卻得了一個「私創寺院」的罪名,發配雷州。明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年)十月間,憨山由弟子福善伴隨離京南下。途經南京,與高齡老母道別。他的摯友後來被稱為明代四高僧之一的達觀法師,也趕到南京來與他道別,達觀法師廣交權貴,表示要設法營救。憨山不願達觀法師再為他奔走,說是「蒙恩宥遣雷陽,置身行伍間,不復敢以方外自居。每自循念:某之為孤臣孽子也,天命之矣!因內訟愆尤,究心於忠臣孝子之實。」(註3)也就是說,他認命了,不再以「方外人」自居,而要做一個忠臣孝子。此後,他在充軍近二十年間留長髮長鬚,穿囚衣東坡服,真像一個服刑之人。然而,觀乎他後來在粵所為,其實是身在行伍,一心向佛的。
  
  南下途中過了年,明萬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年)二月,終於踏上大庾嶺,跨進嶺南這片陌生的土地。在嶺頭傳說是當年惠明法師追趕六祖惠能法師奪袈裟處,憨山停住腳步,心裏很不平靜,賦詩一首有「翻思昔日宥行客,何似今朝度嶺心」之句。他看到道路崎嶇,行人過嶺很艱辛,囑咐同行之人出資施捨建一座茶庵在嶺頭,邊施茶水邊勸過路人捐修山路,不數年,這條路就修得好走多了。下嶺是韶山地界,專誠到仰慕已久的六祖祖庭南華寺參拜一番。喝下一口曹溪水,憨山作一偈云:「曹溪滴水自靈泉,流入蒼溟浪拍天,多少魚龍從變代,源頭一脈尚泠然。」(註4)眼見南華寺凋敝不堪,但他是充軍途中,身不由己,只能淒然而去。
  
  到了省城廣州,憨山身穿囚服謁見王總鎮。這位總鎮意氣甚高,但他對憨山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