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經文,是中國現存漢譯佛教經典中最早的一部,譯文風格平實、扼要,傳達了不少重要的佛法概念,直到今天仍在佛教徒間流傳讀誦。  後來,中國佛教早期發展時的譯經事業,便是在洛陽白馬寺發展起來的。為了紀念這兩位遠自天竺來華的高僧,如今在白馬寺內不僅有著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墳塚,在清涼台上也有著他們的塑像。
  那時候蔡愔還從西域帶回一尊釋迦牟尼佛跏趺坐的雕像,是阿育王旃檀佛像雕塑師的第四件作品。這尊雕像被帶回洛陽後,漢明帝立即命畫師進行描繪,並將繪成的畫像安置在清涼台中,以及顯節陵上,而舊有的雕像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在譯出《四十二章經》後,過沒多久,摩騰就在洛陽過世了;法蘭後來也死於洛陽,享壽六十多歲。
  雖然不能順利在中國展開弘法事業,但因著攝摩騰、竺法蘭來中國的因緣,並且譯出《四十二章經》,再加上蔡愔帶回來的佛像,使得這個時期的中國得以具足三寶,這不單是中國初傳佛法的標誌,也是未來佛法興盛流傳於中國的重要開端。
  小乘佛學.譯經先驅——安世高
  佛教源起於印度,後來漸漸在中國生根茁壯,形成具有特色的漢傳佛教,大抵可以分為佛經傳譯、形成學派、創立宗派等三個階段。佛教的經典卷帙浩繁,而且原典是用梵文書寫,沒有經過翻譯的話,即使是有心接觸的中國人,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可說是完全看不懂的。經典的翻譯讓佛法的傳播有所根據,且可以保持品質不變地翻印、流傳,是佛教奠基期極為重要的任務。
  西域太子 傳法中原
  由於地緣上語言學習之便,早期的幾位譯師多半皆為印度、西域來華的僧人,本篇所要介紹的安世高也不例外:他是西域安息國人,身分還是高貴的王太子呢!
  安世高率先譯介了不少印度小乘佛教禪類的經典,包括了《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四諦經》、《五陰譬喻經》、《轉法輪經》、《八正道經》、《罵意經》等等,他的譯文風格平實質樸,雖然在譯文品質、體例完善程度尚未達到後來譯著的成熟度,但是在傳達佛法要旨方面已經做到不失原意、精確妥當了。
  安世高從小就聰明非凡、博學多聞,甚至還具有解讀動物語言的能力。因為這樣的才能,他在還只是太子的時候,名聲就已傳遍了四方,大家都認為他以後一定會是個賢明的國王。沒想到他對於世間的名位權力並不眷戀,因此當父親過世以後,他便將王位轉讓給叔父,從此出家修行、四處雲遊。自此之後他的足跡遍布西域各國,後來更在東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元一四八年)來到了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漢語之後,便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從事譯述佛經的工作。
  「其實我上輩子也是個修行人,今生應該要繼續傳揚佛法、度化眾生才對。」安世高曾在偶然中跟人提起這件事。
  累世因緣 度化蛇神
  安世高在洛陽一待就是二十幾年,但到了漢靈帝的末年,中原的洛陽、長安一帶局勢陷入動亂,於是他就乘船南下,預備轉往江南居住。
  當時廬山附近有個宮亭湖,湖畔有座宮亭廟十分靈驗,只要向廟神誠心祈求多半能達成願望;但相對的,若是得罪了廟神也是會有一頓苦頭吃的。因此附近居民、往來的商家、船家,莫不定時恭敬祭祀廟神。
  安世高所乘的船到了宮亭湖附近,船主自然也不能免俗地前往奉祀。正當船主獻上祭品,祭祀祈福的時候,廟神卻突然附身在廟祝身上說:「在你們的船上有位修行人,請他務必來此一趟!」
  驚奇的眾人很快地將安世高請到了廟裡。安世高一踏進廟門,直接就開口說:「同學啊!前生我早發願過,若有能力必將度你。若有什麼需要我為你做的,我也一定盡力而為!」
  廟神說:「你果然也記得前世的事!我真後悔前世沒聽你的勸告,成天發怒生氣,因此今生不但墮落為鬼神,而且形貌醜惡駭人。雖然因為前世的修行和布施,使我今生能夠得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