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聽大師說儒
  南懷瑾大師說:“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曆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么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南懷瑾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學而第一》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審察自己三件事:替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老師教給我的學問有沒有真正實踐?”
  子夏說:“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這種人哪怕沒有讀過書,我也要說他有學問。”
  大師釋疑
  曾子:魯國人,名參,孔子的弟子。
  傳不習乎:南大師認為,傳即“師傳”,習即“實踐”,整句話的意思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
  子夏:衛國人,姓卜,名商,孔子的弟子。
  賢賢易色:有些腐儒的解釋是“為了學習賢人,不惜拋棄女色”。南大師認為這與孔子“食色性也”的觀點不合,應該解釋為“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
  學儒一得:做人的五大要領
  有的人畢業於名牌大學,不一定有學問;有的人從未進過學校的門,不一定沒有學問。這並不是說讀書沒有用,而是說光讀書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做人的經驗、辦事的技巧不是課本上能夠學到的。只會讀書,僅獲得了人生需要的30%左右的學問,而不讀書的人,如果他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留心學習,也能學到人生需要的  70%左右的學問。很多博士的成就不及一些讀書不多的農民,原因即在於此。
  尤其是做人的學問,對許多只會讀書的人來說非常欠缺。因為現在的教育體制主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面關注不夠,即使畢業於名牌大學,將來走上社會,仍然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因為知識技能僅僅是應用工具,做人的學問卻能告訴人們如何合理運用這些工具。好比一輛車,盡管它很豪華,很漂亮,如果駕駛技術不好,不懂交通規則,難免不出車禍。那還不如騎一輛破自行車穩當呢!所以說,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學問。
  如何做人呢?歸納曾子和子夏的意見,包括五個方面:敬重賢人,孝敬父母,忠於職守,誠信待人,勇於實踐。
  敬重賢人有什么好處呢?能夠體現謙遜做人的風度和教養,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那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這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賢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賢人,至少能證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壞,這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
  春秋時,魏文侯乘車從賢士段幹木居住的巷子前經過時,站起來,雙手扶著車前的橫木行禮。隨從奇怪地問:“您無緣無故行什么禮?”
  魏文侯說:“我是在向段幹木致敬啊?我聽說,段幹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