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少林功夫並非始於達摩,而是源自於少林寺中緊那羅殿中供奉著一尊緊那羅王手執燒火棍的驍勇形像。
  公元495年初秋,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跋陀,隨著長途遷徙的人流,向洛陽進發。
  此時,北魏孝文帝曆時兩年的遷都即將結束,源自大興安嶺北麓的鮮卑民族宣告了對中原的征服。
  跋陀的大半生,似乎都在路上度過。據說,他曾經西行到過東羅馬帝國,然後又向東,經絲綢之路抵達北魏原先的首都--平城。
  篤信佛教的孝文帝對這位據說已經悟道的高僧非常敬重,遷都洛陽後,希望他能陪伴在自己身邊。但跋陀卻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個修行的好地方。越來越多的僧人聚集在跋陀身邊,坐禪,譯經。孝文帝為他們建立了一座寺廟,叫做少林寺。
  如今的少林寺,瀑布飛濺、山道曲折,已然成了座肅穆莊嚴的千年古刹。少林寺西面有國內現存的最大塔林,這裏安睡著一千五百多年來的少林寺曆代高僧。然而,中國佛教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人,卻不在其中。
  在跋陀開創少林寺若幹年後,一個叫達摩的僧人來到嵩山。很多年後,他被人們尊為“禪宗初祖”。達摩從印度渡海,來到中國。此時南北兩個王朝雖處於對峙狀態,但對於佛教,卻同樣虔誠。達摩率先見到了南朝的梁武帝。
  在梁武帝宮中的佛堂內,千佛一壁,每個佛前各供一盞香燈,千燈映得輝煌一室。梁武帝問達摩大師:我從繼位以來,建造寺廟,刻印佛經,還養了大批僧人,你看,我的功德有多少呢?
  達摩的回答卻讓梁武帝很意外,他說:“並無功德。”
  燭光明滅,梁武帝臉上掠過一絲陰影,為什么沒有功德?
  達摩回答:您所做的這些事情,像一個人和上天比較,人終究只是一粒小果實,就像人的影子,雖然實實在在,卻又是最虛無的。
  梁武帝再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默不作聲,稍頓,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廓然無聖。”
  一股無形的風吹過千燈,梁武帝愕然。最後問:“對朕者誰?”
  達摩答:“不識。”
  梁武帝無法領悟,達摩只好離去。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多次主持編纂,注釋佛經,並親自登堂講授,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舍身為奴,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物件,一概摒除。他曾下詔全民奉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兩千八百四十六座,僧尼有八十二萬餘人。
  然而,這樣一個人面對達摩的指點,卻茫然不解、無從領悟。
  這段公案表現的是禪宗的基本宗旨:一切空寂無相,是不分聖與凡,佛與眾生的,也不分彼此內外的,如同公案中的“廓然無聖”、“不識”等語句所表達的那樣。
  但梁武帝作為皇帝,他很難理解這個道理。
  達摩和梁武帝話不投機,他到了長江岸邊要渡河,風掠江面,巨浪騰空,此時的長江上斷沒有船家膽敢渡人的。一根蘆葦被風連根卷起,達摩出手,拈住風中飄過的蘆葦,借了自己的神力,達摩腳踩一根細蘆葦,渡過長江。
  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少林寺,形影單只。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手段。佛學將人的日常生活,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所有姿態都可以通向禪定,但是,在修行實踐中,打坐是最為方便的法門。僧人們往往選擇打坐,來獲得禪定的境界。
  達摩當年離群索居,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一坐九年。達摩所傳習的是大乘禪法,而當時中國北方盛行的是小乘禪學,有所不同。據說,當時在嵩山的其他印度高僧,對達摩的禪法,都不肯認同。
  九年後,一位名為神光的中國僧人前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