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聞即悟;今人鈍根多,聞而不悟。尤其末法時期,現在人的智慧更不如從前,佛所說法,由於今人業重,難於接受。

阿難尊者集經時,有五百大阿羅漢參加作證明,聽其所言,咸加認可。可見經典是佛說,真實不虛。

◎    佛的身口意與眾生不同:佛已證法身,可以隨時隨地現色身,隨一切眾生之緣現百千萬億身,在九法界度眾生,神通亦不可思議。至於口業,佛的音聲非近非遠,盡虛空法界,音聲同時在一句話中能說一切法門,一切眾生都能聽得懂。佛的意業,等覺菩薩亦不懂得,佛有感必應,一切不著,絕無私心,此之謂廣大秘密之境。

◎    三昧即是定,三昧稱之為門,門有通達之意,此門通達真如本性,如要明心見性必須修定,一心不亂就是楞嚴大定。

◎    同事為四攝法之一,欲度眾生必須同其所好,他好打麻將,要同他一道打麻將,借機說法,謂之同事。

◎    欲求福報,必修供養。對上說是供養,平等說是布施。若不接受供養亦不可,即眾生要結緣,接受之後再轉供十方或布施眾生便可。

◎    道場神從其所依所守而得名。道場並非僅指護持佛的道場,如家庭的佛堂亦是道場,只要是修菩提道的人在那裏都是道場。如真信佛,在一切處所均吉利,因有道場神為其外護。

◎    修行人一切都要捨,修菩提道的人如果集聚財寶,到臨終時即有牽罣,為往生之障礙。

◎    學佛沒有密訣,印祖說「惟誠與敬」。誠是不欺,心中不著一物,心中有一點東西即不能謂之誠。心中空空洞洞,一切放下,一切不執著,逆來順受,未來的事情也不攀緣。

◎    寂靜是大定之前方便。無論修那一門,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若六根攀緣六塵,絕得不到清淨,必須以至誠心修才行,至誠才能與佛菩薩感應。學佛多年,煩惱不斷,功夫不見增長,是對於佛法恭敬心不夠。恭敬者非燒香叩頭而已,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古德求什麼得什麼,即是恭敬;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    凡夫修行要先修人乘,先要作一個好人,人修好了才能保持人身。只憑有口無心的念幾聲佛號生不到極樂世界,必須修定,還需要修四無量心。

◎    凡夫與聖人不同,聖人觀性,凡夫觀相,凡夫處處見,處處著。

◎    攀緣是一切苦的根本。人到無求品自高,求人苦惱就來了。學佛的人有一份道糧就夠了,要想成就必須捨棄一切。

◎    修行不要怕時間長,不可怕受苦。法門須廣修,為四弘誓願之一,不廣修法門塵沙惑不能破。

◎    眾生習氣重,貪愛染著,六道輪轉,唯有佛才是真正皈依處,離貪愛染著則為淨功德。

◎    善惡種子不失壞,有惡種子應儘量持戒,不令其增長。若求人天福報,惡的種子遇緣就起現行;要到轉識成智時善惡種子才能消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善惡種子就不起現行。佛開示淨土法門,對於眾生的恩德可謂至高至大、無量無邊。

◎    「佛不度無緣之人」,不可曲解,以為佛有分別心;是說緣尚未成熟之意,俟將來法緣成熟時再來度他。

◎    諸法義為一切法之義,佛法與世法之區別為一智一迷,或一執著一不執著。

◎    一念不生為正智正見,如念佛,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謂之正見。如念妄想則為邪念,一動念即非正見。

◎    求財要積德,生活享受從布施而來,前生不布施,今生即無福。如僅修布施來生可享人天福報;現在多少富貴人,今生只圖享受不修福,來生一定墮惡道。不懂福報,修人天福報亦不容易,不修五戒十善可能來生到鬼道或畜生道中;六度中之前五度均為修福。

◎    不聞佛名是最苦之事;聞佛名號,將來不幸墮地獄受苦,亦可因此一聲佛的名號而起現行,尚有解脫之望。

◎    煩惱愈想離愈離不開,必須心地清淨。凡夫若心清淨即感覺寂寞,如何能滅除煩惱?

◎    佛智無等倫,佛之大智大圓鏡內現出十法界眾生心,佛看到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