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等等,要作深入了解。明白的說,一個佛弟子,要有菩薩的發心,先要關懷人 間社會。社會在變、人心在變,我們也要能調整自己的思想、調整自己的心境、步調,做一個有思想、有立場、隨波而不逐流的人,甚至做一個力挽狂瀾的人。

能夠進入佛門,或與佛教結緣,都是具有福德善根之人。要把握這樣的善緣,首先要能生起感恩的心,佛法在恭敬中求,能感恩、惜緣、惜福,這都是心靈財富的能 源。學佛要學得快樂、歡喜,首先要問自己能為佛門貢獻什麼,而不問佛教能給自己什麼。「奉獻」本身具足布施波羅蜜、精進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而一個只知要 求的人,往往不知感恩、不知珍惜眼前幸福,甚至諸多挑剔,永遠不知滿足,又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這些道理說起來很明白,但是要傳達給社會大眾就不容易。如果能做些客觀的數字統計,令大家一目了然看出利弊得失,自然可信度會提高。譬如吃素對身體健康有 幫助,有醫學研究調查的數據,大家比較能夠接受。我們要洞察現狀,還要幫助社會大眾也能明瞭,這才是所謂的「真知卓見」。

三、要預計未來︰現代的社會大眾,已經開始關心「生涯規畫」。而各位在座的同學們,你們對於自己的明天、未來,曾經規畫過嗎?你曾為自己擬定一套「弘法規 畫」嗎?前幾天凌峰和我見面,他建議我尋找一座山,在山上雕塑五百羅漢,每年雕塑一尊,直至五百年後的第五百尊羅漢完成,也令五百年後的人們知道我們完成 了五百年的「佛紀規畫」。現在很多大學都開了「未來學」的課程,在淡江大學我也應邀講了好幾次的「未來學」。佛教尤其注重過去、現在、未來的貫穿。所謂的 三世因果、輪迴業報,哪一種不需要對未來作規畫?我們可以預作一百年後、兩百年後,甚至千年後的規畫。如果能夠接受佛教三大阿僧祇劫的未來觀,對於人生的 無常,也就比較放得下。

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帶了眼鏡。生理上的近視可以帶眼鏡,如果對人類的價值觀患了近視,可能就很難治療了﹗很多人都等不及,大部分人都恨不得佛法是速食麵,才能稱心如願。第一是好為人師,第二是經不起供養的誘惑,第三不重視信義,這樣的自甘墮落,很可惜﹗

《禪林寶訓》說︰一年的樹木砍下來可作柴火,三年的樹木砍下來可作桌椅,十年以上的樹木可作棟樑。沒有恆心、不能堅持、缺乏耐力,是現代多數青年的通病。大家從世俗紅塵中覺醒,來到佛門,希望個個成為棟樑,願意為眾生作馬牛,才能成就菩薩的願行。

四、要胸懷法界︰最近大家都講「立足臺灣,放眼大陸,胸懷世界」,而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更要能胸懷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心中的眾生,一切世界是我心中的世 界。你不能說,我只要成就我的這一半眾生,不要障礙我的另一半眾生;我只要美麗的這一半世界,不要雪雨風寒的另一半世界;我只要健康的一半生命,不要病苦 的另一半生命……。你拒絕,你不要,但是你還是天天生活在這一半一半的世界呀﹗唯有勇敢的去接受負面的一半,內心才有寬容的空間。我們要以有限的生命追求 無限的永恆,不要在小小的人我是非上計較,浪費了大好的人生。

比起某些在家居士,比方說︰曾梁源、黃麗明、廖德培、吳勝隆,以及許多的護法信徒,他們覺得家裡的事不是很重要,道場的事才重要,捨身捨命的來護持。如果 我是一個青年學生,我會覺得自己連煩惱的資格都沒有。我們身受三寶的加持、十方信徒的供養,要能感恩、要能耐煩、要能爭氣﹗臺灣出家學佛的男眾雖然不多, 至少我們要能對自己立下期許︰為男眾爭一口氣﹗

但是所謂的「爭氣」,並不是做「上」、「中」、「前」的人。而是要做個沉得住氣,吃得了苦、有大志願、經得起千錘百鍊的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