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大地眾生,皆為一子是也。子有飢寒疾病,為父母者,必以悲心而拔其苦。乃至不惜一切,而為其子。如能視大地眾生之苦,如己一子之苦,而為設法救拔,如是之心,名大悲心。
「起信論」三心,亦即菩提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此念之所以為正者,不著二邊,起智觀照真如正理,即契菩提心體。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好樂修習,世出世間自利利他諸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以平等大悲心,拔除一切眾生,分段變易二生死苦。此二皆發菩提心用。今勸發菩提心,即勸發「起信」三心,令趣無上菩提也。
又菩提心,即菩薩心也。「楞嚴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此心則捨己利他,大乘行願;非同聲聞緣覺,但求自利者所可同日語也。
又菩提心,即進趣無上菩提之心也。此心能自覺覺他,乃至覺滿,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心通因徹果,因中必發菩提心,果上方成菩提道。雖成菩提道,究竟不離菩提心。
文,即文言,名句文三身之一。名詮自性,如云瓶,非盆非碗也。句詮差別,如云花瓶,非油瓶酒瓶也。文詮聯綴,文義相聯絡;如云此花瓶,是古磁,經時既久,火氣脫盡,盛水養花,可以耐久,新鮮不謝。今此文,由積名成句,積句成文,能詮顯勸發菩提心之義理,令生解起行故。此文,雖非經非律非論,而經律論三藏之旨,文中皆具,能成法益。一總釋題目竟。
二      撰文法師
古杭梵天寺沙門實賢撰
古杭:即今之杭州也,昔亦稱武林。梵天寺在鳳山門外,於有宋時代開山,明朝中興。沙門:出家修道者之通稱也。梵語沙門,譯為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又謂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實賢是祖法諱,字思齊,號省庵,為蓮宗第九祖。江蘇常熟縣,時氏子,為書家後裔。祖生於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日,生即不茹葷,總角之年,即有離塵志。父蚤逝,母張氏,十分賢明,知祖夙植善根,乘願再來,遂命出家。年七歲,禮清涼庵容選大師為師,十五歲薙髮,二十四歲圓具於昭慶戒壇。嚴淨毗尼,於道精進,常終夜不臥。尋入講筵,洞明性相二宗。從崇福靈鷲和尚,參念佛是誰。四閱月有省,曰:我夢覺矣。由是機辯縱橫,善說法要。和尚欲付衣拂受。遂禁足於真寂寺,晝覽藏經,晚持佛號。於己亥春,詣明州阿育王寺,瞻禮舍利(佛之靈骨)。二月十五佛涅槃日,大合緇素,廣脩供養。併於塔前燃指,發四十八願,感舍利放光,眾皆共睹。作此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誦者多為涕下,感化者眾。祖平生住持永福、普慶、海雲、仙林、梵天諸法席,化道崇隆,三根普被。雍正七年,結蓮社,為文誓眾,畢命為期。己酉冬,主席梵天寺,屏絕諸緣,掩關寸香齋。雍正十一年,臘月八日,告眾曰:「明年四月,吾去矣。」由是日課佛名十萬。明年四月十二日,告眾曰:「月朔以來,再見西方三聖,其將往生乎!」即書偈云:「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於是具浴更衣,斷飲食,斂目危坐,十四日將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送者麋至,祖忽開目曰:「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遂合掌連稱佛名而寂。世壽四十有九,僧臘二十有五。是冬臘月八日,奉靈骨塔於常熟拂水巖之西。後鄮山諸道俗懷祖道行,迎骨重建塔於阿育王寺之右。刻有「省庵法師遺書」一冊,略備始末。二撰文法師竟。
三      啟教因緣
良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此文以何因緣而作,不可不知。細察因緣有二:一者總,二者別,總乃由省庵法師,本覺內熏為因,熏起始覺之智,流出此篇文字。復由眾生外感為緣,感動法師大悲,勸發菩提之心。別則因緣具有十種;如本文備明。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念師長恩故,四、念施主恩故,五、念眾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尊重己靈故,八、懺悔業障故,九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