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談心
【前言】
常言:「身者心之器,心者身之主」。你們想不想主宰一身行為的心呢?
一、心的總論:
1、心要空、意要靜,不為外物所擾,不為牽掛所動。
所謂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慾不入。不動心可以達到仙佛的境界。不動氣可以達到聖賢的領域。故多心自增掛慮,疑心自造困擾。
心念一起百慾俱生。志一動搖,萬事皆休。
2、所以你們要時常「關心」自己,才能「開心」。
關心—關閉一切邪惡之心念。
開心—敞開一切正思惟之心扉。
關什麼呢?
貪心、妄心、嗔心、痴心、邪心、偏心、驕心、疑心。
開什麼呢?
善心、誠心、正心、真心、赤心、虛心、敬心、信心。
3、聖人求道在求心,凡人求道在求神。故不識本心,不能明心,不識本性、不能見性。如果不識本心,學道無益,不明本性,學法無得。
4、心有善惡之心、覺迷之心、理慾之心、正邪之心,故聖人能從善去惡—明心。
5、性者真我:所以說每一個人都是「雙面人」。
這一面是假體、假我,也就是感情之我、意識之我。
另一面是自性的真我、真人,知覺是光明,充滿圓善。
眾生因有貪念、妄想,故輪迴轉,煩惱執著,故為重擔。修道人凡事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敞得開、放得下,「捨得」才能解脫包袱。
凡夫妻恩子愛捨不得離。脾氣毛病捨不得改。功名富貴捨不得放。金銀錢財捨不得花。捨不得就是重擔。
俗云:無擔一身輕。
佛云:放下一切便能止觀,知幻即覺,覺即離。
止:安靜、安祥、定靜。觀:用定靜去領悟。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歇即是止,即是捨。止心即彼岸、息心即涅槃。儒曰:止於至善。師尊曰:心要休息。因休是止、休止。息是休慮、靜觀。
6、修行就是修戒定,以伏心慾。修慧觀,以斷心妒。故悟至理以明心,多坐理以收心。去私慾以養心,戒酒色以清心,達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也就是修道人的特性。
其實人沒有名利是無法生活。(修道人只是輕重、淡泊的差別。)
【今後的目標】
悟通道理,可以了解人生。識透是非,可以看穿得失。行而不知,是謂愚。知而不行,是謂慢。做不到不說,是心內的道德。說得到,做得到,是行為的道德。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