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生命的圓滿 耕雲先生講述
2011-1-31 10:12:03


耕雲先生講述
一、人生的使命
我們為什麼要提出「邁向生命的圓滿」這個主題?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就是有著太多的人不曉得人活著為了什麼?因而糊裏糊塗的糟蹋了大好人生,而且也不只是與草木同朽而已,甚至用自己的錯誤釀造著人生的苦汁,在生活的歷程中呈現出太多的黯淡、悽苦、無奈,當然更不曉得何以生而為人,以及怎樣活下去,因而偏離了人生的方向。
如項羽看見秦始皇出巡,輦從甚眾,聲威烜赫,就豔羨地說:彼可取而代之。曹操唱完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無多」時,緊接著就遭到赤壁之敗。
人,大多數都趨向功利主義,追求生活享受,但物質的滿足,何嘗能填滿心靈的空虛?有些人恣意追求歡樂,但歡樂過後接踵而來的是更多的空虛;有的人成天找刺激,而所能得到的卻是更多的寂寞;也有人努力創造人生的高潮,殊不知沒有低潮又怎會有高潮?高潮一過去,接著就是低潮。在這相對的糾纏中,往往使人迷失自我,背離了人生的使命。
人生的使命是什麼?圓覺經中有一個很寶貴的啟示:
金剛藏菩薩問佈大:一切如來,什麼時候會再退轉成為眾生呢?佈大善巧地說:當金子從礦石中提煉出來,成為純金後,這純金什麼時候會再恢復成為礦石呢?我們知道從礦石中提煉出純金固然很困難,再要讓純金恢復到原來的礦石,就幾乎是不可能了。
可知人的出生,是一件莊嚴的大事,而人生的使命更是神聖無比的。所以人生也必須經過一段由痛苦而覺醒,由陶冶而淨化的時期,才能擺脫那無常的幻滅,把捉到生命的真實、永恆。也唯有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起碼要能做到無罪一身輕),才能保持內心的安祥、心靈的和諧,進而廓除生命的陰暗面,達到光明圓滿,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如果不能清除掉生命的陰暗面,就沒有辦法得到光明、喜悅、安祥的心態,最後難免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它去」的再次迷失了。
所以人生真正的使命,應該是修行——修正想念行為,以恢復原本自在解脫的生命原態。人要修行,首先要透過真理智的抉擇,釐定目標,確定路線,這是首要的問題。
佛教的宗派很多,沒有洞澈法源的淺見之徒,難免會相互非難;但就佛法的本身來講,誠如佛陀所言「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什麼優劣,但為什麼又分出那麼多宗派呢?須知佛陀並不專屬於任何一宗,後來人的智慧、心力,只能瞭解和弘揚一部經,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宗派。但「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無論哪一宗,只要能一門深入,而且所皈依的不是徒擁虛名、追求名聞利養之輩,而是真正具眼的宗師,都會幫助你去掉心中殘餘的雜質,完成生命的淨化;也只有生命淨化後,才能證得生命的永恆,擺脫一切煩惱的糾纏、煎熬與無奈。也只有腳踏實地的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才能夠從容乎中道,以到達生命的圓滿。
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得到完全適合他、完全符合他主觀願望的環境,不管是三皇五帝、秦皇、漢武,都只能活在或多或少的無奈之中。
孔子周遊列國,在宣揚大同理想的過程中,曾有過陳蔡絕糧之困。佛陀也不只一次的遭到他堂兄弟提婆達多的陷害、毀謗。
基督抱著一顆愛心,告訴人如何放棄自私,活得光明、活得無愧,但走到哪裏也都有人驅逐他、陷害他,最後被弟子出賣。
你我凡夫固然活得無奈,即使是聖人也一樣有著「把手拽伊不肯入」的無奈,否則眾生豈不早已度盡?只不過聖人的無奈僅是發自悲憫的淡淡輕愁,並沒有我、法二執的困惑。而你我的無奈,則是發自一我之私,來自自我欲、自我保存的蝕骨椎心,仰天泣血、悱惻纏綿、新愁舊恨等障蔽本心、動搖根本的無奈。
瞭解了這些,我們就應該迸發出生命的潛力,來追求生命的圓滿,贏取人生徹底的勝利而證得生命的永恆。這絕對不是妄想,往聖先賢既留有「典型在夙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