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宗。雖具三要。願為船舵。又居其先。信行有所要制。直捷往生無疑。
○三、諸佛稱讚二。初、牒科
○三、諸佛稱讚三。初、釋迦稱讚
○二、釋經三。初、釋迦稱讚二。初、列經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釋義三。初、釋稱讚所指
《疏》牒前稱讚依正莊嚴願行功德。利益無量。以例六方諸佛。悉亦如是稱讚。勉令生信。
《鈔》前所稱讚依正莊嚴。指所詮之體也。願之與行。指所詮之宗也。功之與德。指所詮之力用也。如是利益無量無邊。尚不可以心思。況可以言議。金口叮嚀。勉令生信。讀是經者。可不修之。
○次、明秦譯之簡
《疏》唐譯具有十方。此惟六方。略去四維耳。
《鈔》歷代譯經。惟什師順此方之機。而十一略之。無論其他。即此經十方佛讚。而略去其四。人皆傳誦。似有不期然而使之然者。亦可謂得契理契機之妙也。
○三、指科判之失
《疏》孤山疏。此後即屬流通。今謂諸佛稱讚。是本經題。一經要旨。合歸正說。
《鈔》孤山判屬流通者。意謂六方佛讚。是使流通故也。不知此讚是本經題目。豈有經義屬於正宗。而經題又屬流通耶。
○二、諸佛同讚二。初、牒科
○二、諸佛同讚六。初、東方二。初、現相表彰
○二、釋經六。初、東方二。初、現相表彰二。初、列經
《經》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二、釋義四。初、釋佛名五。初、釋阿甼鞞佛
《疏》阿鞞佛。此云不動。法身常住。無遷變故。
《鈔》論佛三身。悉無遷變。以報身契法。證一性故應身從體起用。全用在體故。今但云法身者。以讓此身非修成故也。
○次、釋須彌相佛
《疏》須彌此云妙高。佛相如之。妙則三德圓融。高則迥出因位。
《鈔》三德圓融。簡異偏證。迥出因位。簡異分真。乃圓頓妙覺果佛。若曰佛相如之。乃所現勝應。被高山王機。說華嚴等經之佛。亦可名為報身。
○三、釋大須彌佛
《疏》大須彌者。佛德高大。如須彌盧。超過眾山。
《鈔》高則位躋究竟。廣則德備法界。超過因位。稱大須彌。
○四、釋須彌光佛
《疏》須彌光者。光如須彌。映蔽眾山。
《鈔》報智光明。豎高橫遍。因位偏乘。悉皆映蔽。
○五、釋妙音佛
《疏》妙音者。音聲美妙。說法稱機。
《鈔》音聲雖美。不能說法。固非妙也。雖能說法。若不稱機。亦非妙也。
○次、釋恆河沙
《疏》恆河。亦云抝伽河。在天竺無熱池側。廣四十里。其沙至細。與水同流。言其多也。
《鈔》無熱池。即梵語阿耨達也。有四口。從東南角白象口所出之水。流入恆河。沙細如麵。佛常於此河之側說法。凡指數多。必以此河之沙為喻。令易曉故。
○三、釋廣長舌相
《疏》出廣長舌。表無虛妄。無量劫來。口離四過。故感此相。
《鈔》凡人之舌。隨其報相。各有廣長。若此方貴人。舌舐至鼻。然能可長可短。則以之為貴。苟長而不能縮。短而不能伸。此必生前好演是非。為短長之說。故感今生如此之報。以驗世人不妄語者。必得其所。惟佛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超異常人。然有常相。現相。不同。若常相者。縮之雖常在口。伸之則能覆面。上至髮際。此曾令外道生信。所示如此也。若夫現相。又有大小不同。略舉二經。法華言高而不言廣。故曰上至梵世。此經言廣而不言高。故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要知二經。大小相齊。但文互略。故各舉一邊。悉是表無虛妄。現此以敦聞者之信耳。又義法華明豎出三界。故但言高。此經明橫出三界。故但言廣。若即豎而橫。即橫而豎。文雖互略。義必相齊。
○四、釋三千大千
《疏》三千大千世界。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謂萬億四天下。總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