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分做四大部份,也就是四大科,科題就是用的信、解、行、證。
佛在華嚴經裡面跟我們說明:「信為道源功德母。」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也引用華嚴經這句經文來強調這信心的重要。信心要不能夠建立,你在佛法的修學就不會有成就,不但在修學上沒有成就,就是在理解上也會有偏差,往往把這意思錯解了,那麼由此可知,信心乃是入德之門。佛門裡面講經說法像我們現在這種情形,講經說法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建立信心,那麼講經目的就達到了。如果說天天在聽經,經的意思懂不懂?懂!你有沒有信心?沒有信心,雖然是講啊!目標沒有達到。佛門裡面寺院、法師也就是講佛法的教學,它有三個目標,剛才說的弘法,是為大眾建立信心,這是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是修道。第三個目標是傳道,我們一般人講傳法。那是第三個目標,那這個修道就要行解相應了。那看在信、解、行、證,四大科題之中,弘道目的是第一個,是信;修道當中二個是解與行;傳道這是講的是證,不證果無法傳道,你譬如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也是煞費苦心,只遇到了一個人,慧可大師他證道了,證道之後,才能把祖師的位子傳給他,名為禪宗第二代祖師。慧可大師在一生弘揚佛法當中,也只遇到僧璨法師這麼一個人,他開悟了。那麼這個是把這個法傳給他,這個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是真正開悟,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講的得「理一心不亂」有資格接受祖師的傳法。
禪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見性在圓教初住地位,就是初住地位,在別教裡面講是初地菩薩地位,華嚴、圓覺裡面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在其中,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那麼信什麼?正如同我們在華嚴、圓覺裡面常常看到的,要信自己的廣大心,不是叫你信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那個沒有用處的,他是他,你是你,他不是你,你不是他,你成就不了的,要相信自己,自己的真心,與十方如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要相信這個,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與一切諸佛沒有兩樣。法裡面所講的信、解、行、證,是叫你信這個啊!
確實這信心不容易建立,你相信這個心外之佛,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這容易啊!到處都可以看得見、都可以找得到。找一個相信自己的人,你去找找看,你到那裡去找去,我們自己有沒有相信自己呢?六祖一開悟的時候那個五句話:就是充分的相信自己,「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拿現在話是還沒有想到自己自性清淨心是這麼清淨,這相信自己了。五祖一聽到他說這些話,知道他信心清淨,這才把衣缽傳給他,那麼由此可知,學佛必須是從自信入門,沒自信的人永遠在佛門之外,他修學的再好還是門外漢,那怕他把三藏經典都能夠背誦,說得天花亂墜,還是在門外,那麼這就說明了信心的重要,一入信位就決定不退轉,這是圓頓根性的菩薩,通常我們說菩薩在十信位是不穩定的,進進退退,十信位,到住地以上就不退轉了,那麼如果我們以淨土念佛來說,證到了理一心不退轉,那就像經上講的圓證三不退。
事一心之前,還是有退轉,進進退退,所以這個經上你看祖師著書裡頭也常說「得一心」,有人得一天一心,有人得七天一心,那都是事一心,得了之後它會失掉,進進退退,雖然失掉,他得過一次,這一次的有很大的功德,它會起作用。我們也不能夠輕視了這短暫的一心,短暫的一心會有很大的作用,那麼得了之後就不退轉,能保持著是理一心不亂,可是那個圓頓根性的人,不要說得事一心,得了功夫成片他都不退轉,這種人了不起,值得讚歎。他為什麼不退轉呢?因為他勇猛精進,所以他就不退了。這個一般會退轉的人,他不肯精進啊!所以他才會退。如果是精進的人他是有進無退,禪宗,特別是達摩祖師所傳的這個支派,這一派他們接引的對象,正如六祖所說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呢,可以說都是勇猛精進而不退轉,所以這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