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逆之人。到了忍位及世第一位,便入真正的無漏解脫,那是要忍耐得住身心環境內外諸種障緣的結果。
  
  四、通教
  
  原文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為通。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法入空,故名為通。此無別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三乘共行者,即屬此教。詮無生四諦,亦詮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亦詮理六度行,亦詮幻有空二諦,亦詮兩種含中二諦,亦詮別入通三諦,亦詮圓入通三諦。開示界內利根眾生,令修體空觀,出分段生死,證真諦涅槃。正化菩薩,傍化二乘。
  
  〔旭師自註云〕:(
  
  (1)無生四諦: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
  
  (2)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3)理六度行:一一三輪體空。
  
  (4)幻有空二諦:幻有為俗,幻有即空為真。
  
  (5)兩種含中二諦:一者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為真;是通含別二諦,故受別接。二者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是通含圓二諦,故受圓接。
  
  (6)別入通三諦:有漏是俗,無漏是真,非有漏非無漏是中。
  
  (7)圓入通三諦:二諦同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與前中異。
  
  (8)體空觀:陰、界、入,皆如幻化,當體不可得。)
  
  語譯
  
  聖嚴識:現將上段原文及旭師自註,混合語譯如下。
  
  通教的鈍根人,會通於前面的三藏教,通教的利根人,會通於後面的別教或圓教,所以名為通教。又從通教的自身得通教之名,那是說三乘人,同樣都是以超越於言說之道,觀緣生無性,體入自性本空,所以名為通教。此通教並無特別指定的某部經典,但就方等諸經典及般若諸經典之中,凡屬於闡明三乘人共行的教法,便是通教。
  
  通教:
  
  1.詮釋無生四諦,即是苦諦無有逼迫相,集諦無有和合相,道諦乃是不二之相,滅諦則是無生之相。
  
  2.亦詮釋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那就是說,由於無明之癡,猶如虛空,如是下推,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乃至緣老死,亦如虛空;因為無明如幻如化,不可得故,由是下推,行、識、名色、六入,乃至老死,亦是如幻如化,無有可得。
  
  3.亦詮釋理六度行,即是六波羅蜜多的每一波羅蜜多,都是三輪體空。
  
  4.亦詮釋幻有及幻有即空之二諦,那是指的幻有為俗諦,幻有即空為真諦。
  
  5.亦詮釋兩種含中之二諦:一者是以幻有為俗諦,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共為真諦,這是以通教含攝別教的二諦,所以通教得受別教所接;二者是以幻有為俗諦,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諦,這是以通教含攝圓教的二諦,所以通教亦得受圓教所接。
  
  6.亦詮釋別教入通教之三諦,即以有漏者為俗諦,無漏者為真諦,非有漏非無漏者為中諦。
  
  7.亦詮釋圓教入通教的三諦,以有漏者為俗諦,無漏者為真諦,非有漏非無漏者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非有漏非無漏。
  
  通教開示三界內的利根眾生(人),教令他們修持當體即空的觀法,即是觀五陰(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皆如魔術的幻師所變,皆是暫時的化現,應知陰、界、入三大科和合而成的我,當體即是無自性的空。如此即能出離三界五趣的分段生死,實證真諦涅槃。此通教所化的對象,主要是大乘的菩薩,也兼化聲聞及緣覺的二乘人。
  
  註釋
  
  聖嚴識:此段通教的七項詮釋及體空觀,可以和前章三藏教的四項詮釋及析空觀,對比著閱讀,便可明白藏通二教的同異之處。本書的化法四教,皆以四種四諦、四種十二因緣、真俗二諦、真俗中三諦、圓妙三諦,作為層次性的思想演繹,故亦宜將後面的別圓二教所明者,對比閱讀。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