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化城喻品》所說的譬喻那樣,全程五百由旬的旅途,三乘聖者的涅槃,只像走了三百由旬,暫時進入化城息宿而已。
  
  註釋
  
  1.「三生六十劫」:修聲聞道,從初發心,至證四果阿羅漢位的時歲,大致上說,在部派佛教時代,就已有定論,那便是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連貫著說即是「三生六十劫」。
  
  初見於《大毘婆沙論》卷百一,介紹解脫道的阿羅漢,分為時解脫及不時解脫的二種,此二解脫又各有心解脫及慧解脫的兩類。於時解脫項下,即說明了三生六十劫的證道時歲,其論文有云:「復次,依狹小道而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狹小道者,謂若極速第一生中種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三生中得解脫。餘不決定,依廣大道而得解脫,名不時解脫;廣大道者,謂若極遲,聲聞乘,經六十劫而得解脫,如舍利子,獨覺乘,經百劫而得解脫,如麟角喻。」此中將極速三生得解脫者,名為狹小道;聲聞六十劫,獨覺百劫的極遲得解脫者,名為廣大道,頗足玩味。因此,古來諸家,對於極速極遲之說,雖皆一致,利根鈍根之說,則有歧異。天台家等,以極速為利根,極遲為鈍根,依據《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則云:「佛時長故,其根最利,聲聞三生,獨覺四生,要非利根,亦通鈍根。若極利者,要經六十,要經百劫。」《華嚴五教章》卷二,亦持速鈍遲利的看法,並設問答:「問:何故下根返經時少,而上根等乃多時耶?答:能於多時,修鍊根行等,以為難故,是故多也。」此與極速為狹小道,極遲為廣大道的意義是相通的。
  
  2.「四生百劫」:辟支佛修證的歲數,速則四生,遲則百劫,所以「四生百劫」,也是定說。依據《大智度論》卷二十八的記載:「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也說:「若據獨覺,極疾四生修加行,極遲百劫修加行。」《俱舍論》卷十二等處,將經百劫修行菩提資糧的獨覺聖者,稱為「麟角喻獨覺」。
  
  3.「辟支佛」:有音譯為辟支迦、辟支迦羅、辟支、畢勒支底迦等。意譯是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緣覺等。若依據《慧苑音義》卷一所說:「舊翻獨覺,得其正意,或翻緣覺,為譯人謬。」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說,獨覺種性有三相:(1)薄塵種性,(2)薄悲種性,(3)中根種性。《大毘婆沙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等諸聖典,均說獨覺有不同的兩種,一是部行獨覺,二是麟角喻獨覺。部行獨覺者,先修聲聞道的順決擇分,證得勝果時轉名獨覺。麟角喻獨覺的麟角喻者,必是獨居,要修一百大劫的菩提資糧,然後方證麟角喻獨覺。
  
  至《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四,也說緣覺有三種:(1)緣覺之緣覺,(2)聲聞之緣覺,(3)菩薩之緣覺。
  
  可知獨覺也有是從聲聞道轉入的,名為部行,獨居的名為麟角喻獨覺。獨覺即是緣覺之異譯,故在緣覺中亦有三乘。非如《教觀綱宗》所引的「出有佛世名緣覺,出無佛世名獨覺」。那是由於不知梵文原意而產生的誤解。
  
  八、藏教的十法成乘
  
  原文
  
  十法成乘者:一觀正因緣境,破邪因緣、無因緣二種顛倒。二真正發心,不要名利,惟求涅槃。三遵修止觀,謂五停名止,四念名觀。四遍破見愛煩惱。五識道滅、還滅、六度,是通,苦集流轉六蔽,是塞。六調適三十七品,入三脫門。七若根鈍不入,應修對治事禪等。八正助合行,或有薄益,須識次位,凡聖不濫。九安忍內外諸障。十不於似道而生法愛。是為要意,利人節節得入,鈍者具十法方悟。
  
  〔旭師自註云〕:(惟求涅槃:二乘志出苦輪,菩薩兼憫一切。)
  
  語譯
  
  所謂「十法成乘」,即是須有十法和合,方能完成化法四教任何一教的所乘功能。對藏教而言,即是由此十法,能令三藏行人,乘至偏真涅槃。所謂十法成乘:
  
  1.觀正確的因緣和合而有三界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