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華嚴五教章》卷二等,均可見到。
  
  《教觀綱宗》於此段藏教究竟即菩提的原文中,所說的三阿僧祇修證六度而成劣應身佛,與聲聞修證位次相配的資料依據,應係出於天台智顗的《四教義》卷七等所說。第一阿僧祇劫,得外凡位,即是得到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之位;是用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而行六度。第二阿僧祇劫,得內凡的煖位;即是用煖法的智慧,修六度行,故云:「諦解漸明」。第三阿僧祇劫,得頂法之位;此時內心了了,自知作佛,行六波羅蜜,故云:「四諦觀解,轉更分明,如登山頂,四顧分明」。過了三阿僧祇劫,則為種植三十二相業因,而入下忍位;用此忍智修六度行,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大智度論》卷四所載「問曰: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
  
  此段內容的所謂三祇百劫、三祇九十一劫,乃係依據不同的論典所說,若據《大毘婆沙論》卷一百七十八所載,於三阿僧祇劫,總共逢事二十二萬八千尊佛之後,開始修三十二相業因,更須歷九十一劫,逢事六尊佛,才成為八相成道的佛。若依《大智度論》卷二七則云:「菩薩已滿三阿僧祇劫,後更有百劫」,卷四亦云:「過三阿僧祇劫,然後種三十二相業因緣」,「一一相,百福莊嚴」,是為在下忍位。嗣後坐於菩提樹下的寂滅道場,住中忍位,次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一剎那發真無漏三十四心,成等正覺。
  
  所謂三祇百劫成佛的內容,及其所依的資料,大略如此。這是從小乘三藏教的立場,所見的釋迦牟尼佛。雖然承認釋尊曾以菩薩身所修六度而成的悲智福慧,超出於阿羅漢及辟支佛的功德,但仍以為在人間成佛的導師,所證亦為偏真法性,當與聲聞及辟支佛相同。
  
  3.「下忍」、「中忍」、「上忍」:此三種忍,於天台大師的《四教義》卷五,解釋四善根的第三「明忍法位」項下,有較詳明的解釋:「若頂法善根增進,即生柔順忍,亦緣《俱舍論》卷二十三所說的四諦十六行,爾時信(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法,並得成根,以(五根中的)慧根故,於四聖諦,堪忍欲樂,故名忍法。忍法有三品:下忍於十六行,依法諦觀,比諦觀(此三字疑為衍文);中忍十番縮觀;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隨觀緣一行。若下中二品忍,雖起煩惱惡業,而不受三塗報,由受人天百千生報;若上品忍成,但有人天七生業在,增上一剎那,即入世第一法也。」又於《四教義》卷五的「明世第一」項下有云:「世間善(根)有九品,下下、下中、下上,名煖法;中下、中中,名頂法;中上、上下、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間第一法。」又云:「若觀五陰無常等善根,名煖法;觀三寶功德,名頂法;觀察(四)聖諦,名忍法;觀苦聖諦次第聖道,名世間第一法。煖法,若退法捨、若命終捨、若度界地捨;頂法,亦如是;忍法,無退法捨,餘二捨同上;世第一法,一剎那無捨。」
  
  由此可以明白,在三藏教的究竟即行位中,菩薩於初阿僧祇劫,相當於聲聞外凡三賢位;至第二阿僧祇劫,方始進入相當於聲聞內凡四善根的煖位;至第三阿僧祇劫滿,才進入相當於聲聞四善根的頂位;更向上去,便是相當於聲聞四善根的忍位。此忍位,又細分作下中上的三位:百劫修相好業因,是下忍位;由入補處菩薩位至降魔而安坐不動時,是中忍位;次一剎那的無間道,為上忍位;最後一剎那成等正覺,即相當於聲聞的無學位。
  
  《四教義》用「柔順忍」一詞,來標明四善根的忍法位,是借用《維摩經‧法供養品》第十三所云:「聞如是(無生法忍之)法,得柔順忍」句。我們由上引《四教義》的說明可知,四善根的世間善法,共有九品,煖法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頂法有中下、中中二品,忍法有中上、上下、上中三品,世第一法有上上一品。在「明忍法位」項下,特別標明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