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命。此並寰中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談。義乖兼濟之道。而無惠利也。仲尼則行忠立孝。闡德垂仁。惟敷世善。未能忘言神解。故非大覺也。是以仲尼答季路曰。生與人事。汝尚未知。死與鬼神。余焉能事。此上二教。並未逾俗柱。猶局塵籠。豈能洞法界之玄宗。運無邊之妙行乎。
問:佛行無上。眾哲所尊。儒道二教。既盡欽風。云何後代之中。而有毀謗不信者何。
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薩。示劣揚化同讚佛乘。老子云。吾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西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列子云。商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智勇。非聖人也。又問。五帝聖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任因時。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駭曰。然則孰為聖人。夫子動容有言曰。丘聞西方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吳書云。吳主孫權問尚書令闞澤曰。孔丘老子得與佛比對以不。闞澤曰。若將孔老二家。比校遠方佛法。遠則遠矣。所以言者。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以此言之。實非比對明矣。吳主大悅。用闞澤為太子太傅。起世界經云。佛言。我遣二聖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葉菩薩。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薩。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於人間者。皆是密化菩薩。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測。遂使寡聞淺識起謗如煙。並是不了本宗。妄生愚執。事老君者。則飛符走印。鍊石燒金。施醮祭之腥羶。習神仙之誑誕。入孔門者。志乖淳朴。意尚浮華。騁鸚鵡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違背先德。自失本宗。斯人不謗。焉顯其深。下士不笑。寧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無所不包。至理猶空。何門不入。眾哲冥會千聖交歸。真俗齊行愚智一照。開俗諦也則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紹。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非顯地獄之苦。不惟一字以為褒。豈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諦也則是非雙泯。能所俱空。收萬像為一真。會三乘歸圓極。非二諦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
問:道無不在。真性匪移。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此即一體三寶。常現世間。何用金檀刻像。竹帛書經。剃髮出塵。以為三寶。
答:上根玄解。何假相施。中下鈍機。須憑事發。不睹正相。但染邪宗。秖如此土像教未來。惟興外道。罔知真偽莫辨靈蹤。伏自漢明夢現金身。吳帝瑞彰舍利。爾後國王長者。方知歸敬之門。哲士明人。頓曉棲神之地。是知跡能顯本。相可通真。因筌得魚。理事無廢。是以木母變色。金像舒光。道藉人弘。物由情感。能生淨種。敬假像而開心。不結信緣。遇真儀而不見。是以迷之則本末咸喪。了之則真假俱通。若驗斯文奚生取捨。或廣興供養發大志誠。意業功深修因力大。是以貧女獻潘澱。而位登支佛。童子進土□。而福受輪王。
問:因緣義空。自他無性。涅槃生死。一體無殊。如何行慈廣垂攝化。
答:雖人法本空彼我虛寂。而眾生迷如夢所得。都不覺知。菩薩興悲而示真實。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應知有情雖自性空遠離眾相。而有雜染清淨可得。起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是以觀緣起。而不住涅槃。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問:西天九十六種外道。各立修行之門。勤苦兢兢非無善業。云何報盡還入輪迴不得解脫。
答:未達無生正理。惟修生滅有因。起貪著之心。懷希望之意。以苦捨苦從迷積迷。匍匐昇沈輪迴莫已。蒸砂之喻足可明之。
問:非惟外道修善不得解脫。依內教修。亦有不得道者何耶。
答:皆為有我故不得斷結。凡作之時皆云我能作。隨境所得住著因果。若了二無我理。證解一心不動塵勞。當處解脫。
問:正作之時。云何了無我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