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六
戊二、別釋無上行。分三。己一、續說諸行差別。己二、三行別相。己三、學行儀軌。今初
根本續第六第七品相時,如次宣說,勝遍行與勝咒行。燈明論解釋彼義,謂遍修自他利之殊勝行,與誦咒者之三行。前者亦是三行之通稱。第九品說菩薩與如來二種行。燈明解釋彼義,謂不論違越不違世間,若由何相,能成滿有情義利,諸誦咒者即以彼相盡力而行。是為初行。如寶咒師,證圓滿次第,由不住定之加行,即於現生,轉變自體之行,是第二行。初乃菩薩之總行。第二說圓滿次第,僅是一例。言如寶補特伽羅,是依主要者說。實是無上部受用欲塵之一切勝行。第十六品,說受明禁行。燈明論解釋彼義,謂自與明妃,作諸尊服飾而行。第六品疏二舊譯本,及跋曹譯本,皆云:「三行中,受行與解脫行最勝。」卡師譯云:「彼諸行中,補蘇姑行最勝。」此譯為善。非顯餘行。後續中說遍行與咒行二種。初乃三行通稱。第二如第七品所說,是護世出世間三昧耶律儀也。
攝行論說,貪欲所起菩薩行,謂有戲論、無戲論、極無戲論三種差別。第二次第、與燈明論,亦說三種。所受行之主要欲塵。謂明欲塵。此有真實明,與所修智印明二種。其受行初明者,立初二行。受行第二明者,立第三行。攝行論與第二次第論,說彼為圓滿次第三行者,僅是一例。二次第中各有三行。第十品燈明論說:「諸修勝果及住本相,恆行有戲論等三行之瑜伽師,乃至未獲成就以來,爾時應策本尊心要。」此說二次第諸行,各為修本位悉地而行。彼若未成,二次第各策其心要也。第七品疏中,說總義行有戲論,密義行無戲論,究意行極無戲論者,是依發趣諸行之修意而說。非總義行中不許有餘行。第十五品疏中,說有生起次第五如來之無戲論行故。生起次第者,由修意門,雖不安立極無戲論。事等極無戲論,亦可安立故。
修欲塵貪為道之行,總有二種。謂作成修二次第法器之灌頂時,及成器已,修諸道時之行。後者復有二種,謂未生道令生起故行,及已生道令增長故行。其中初者,始從修道,乃至未得無學道時,皆有。如總略論云:「勿棄捨五欲,以苦行逼惱。瑜伽續隨行,安樂修菩提。」說從修生起次第,即如是行故。其第二者,黑三昧耶金剛,說唯有究竟粗細生起次第,為修共悉地而增長。及已成就三種遠離及二諦之圓滿次第,為修最勝悉地而增長之二位。故於二時修行。有妃論師依「知本性、明別」等,說得幻身後,與得有學雙運後,皆可修行。故圓滿次第修行有二位。共為三時。自宗修二次第增長行,總有四位,謂生起次第位如前。圓滿次第,得心遠離後,為修成幻身故須修行者,前已成立。得幻身後,為得所得有學雙運故,及為盡所斷諸煩惱故須修密行。第十六品說行三部無戲論行之勝利時,疏云:「言生三金剛智者,謂由身金剛等,引生金剛身等。佛菩提者,謂勝義諦。善入彼者謂證得。即得光明清淨智身。」說得以光明所淨之智身,為彼勝利。得雙運已,則幻身不復被光明所清淨故。得有學雙運後修密行者,如前引五次第論及龍智教,即能了知。攝行論說,修禁行者,證世俗諦。亦可證知。以彼俱配,第三、第五次第之世俗幻身,二所依故。又攝行論云:「若無禁行,則不能盡無始煩惱習氣。」故煩惱真實習氣所知障,不修禁行,則不能無餘永盡。即於現生不修彼行,亦必不能盡彼習氣。其煩惱種子假名習氣,亦依彼行方能速盡。故知為得學無學雙運故,須修二行。
若從灌頂時,即可修欲貪為道者,三行主要,亦唯爾許。何須離彼外,別修密行耶?此中圓滿次第之增長行,是為現法證得菩提故修。如第二次第云:「知本性明別,依第四真實,若不學三行,不能速得果。如火處木中,未鑽則不發,若菩提離學,現法亦不生。」攝行論與燈明論,亦說修行,即於現法得上成就。此理,如風瑜伽究竟增上,能發三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