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等六識,加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共計八種。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心所,分為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六位。三、色法,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與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及意識所對的法處所攝色,共十一種。四、心不相應法,有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等二十四種。五、無為法,有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滅、想受滅、真如等六種。以上五類百法中除無為法外,其餘四類屬有為法。見《百法明門論》。
【五位無心】無分別識之生起,稱為無心位。此指意識暫時間斷,不起現行。《唯識三十頌》頌文曰:「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此名五位無心,即:一、生於無想天:外道修無想定,得無想天果,壽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間意識不起。二、入無想定:外道修行,入無想定,前六識不起現行。三、滅盡定:修此定者,前六識不起現行,第七識染心所亦不起現行。四、睡眠;深度熟睡而無夢者,意識不起現行。五、悶絕:俗稱昏迷,醫學上謂「無意識狀態」,這是由於大驚佈、大刺激,或劇痛昏暈的情況下,前六識不起現行。但第七、八識仍恒時相續,故悶絕並非死亡。
【五見】又作五染汙見、五利使。指在六種根本煩惱中的惡見心所,開為五種。此五種為:一、薩迦耶見: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種種謬誤的見解。《成唯識論》曰:「薩伽耶見,謂於五耶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二、邊見:有了我見,即計度我為死後常住不滅者,或計度我為死斷滅者,此即佛教所反對的常見或斷見。三、邪見:認為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為惡不足懼,為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四、見取見:於前種見上隨執一端,以為最勝,即固執其所見,一切鬥爭依之而起,故以一切鬥爭所依為業。五、戒禁取見: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認為受持牛、狗、雞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這種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之見,是為戒禁取見。
【五利使】即是五染污見。利使,是迷於「理」之惑。利,指其性體猛利;使,有驅役之義,為諸惑的總稱。五利使,乃指五種迷於「理」而起之惑。即:一、有身見,不知吾身乃五蘊之假和合,而執著實有我身。二、邊執見,執著我於死後斷絕,或死後常住不滅等二種邊見。三、邪見,謂實無四諦因果之理,抱持此一見解,則惡不足懼,善不足法,乃邪見中之最邪者。四、見取見,以低劣的知見,而思劣事為優勝。五、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的戒禁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例如持牛戒、雞戒、狗戒等。使,為煩惱的異名;上述五項惑見,皆起於對「理」之推求,其性極猛利,故總稱五利使。見《成唯識論》卷六。
【五戒】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 殺生,二、偷盜(不與取),三、邪婬(非梵行),四、妄語(虛誑語),五、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見《俱舍論》卷十四。
【五法】又稱五事。《入楞伽經》卷七所載,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稱為五法。在唯識學上,「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都是最重要的名詞。此五者的意義是:一、相:相者事物的相狀,森羅萬有的有為法,皆是因緣所生法,此法於生起存在期間,各有其相。如人有人之相,畜有畜之相,以至於瓶、缽、象、馬,亦各有其瓶、缽、象、馬之相。有相即有名,相是安立名稱言說的對象。《三無性論卷上稱:「相者,謂諸法品類為名句味所依止。」亦即依據事物的相狀,而安立各種不同的名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