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摧破邪山支。釋七難以成瑜伽唯識,而以唯識無境為宗。八、三十唯識論,又作高建法幢支。以上二論之本頌為天親所造,三十唯識之釋為護法菩薩等十師所造。本論廣詮瑜伽境體,而以識外無別實有為宗。九、大乘莊嚴論,又作莊嚴體義支。本頌為慈氏造,釋為天親造。總括瑜伽菩薩一地法門,而以莊嚴大乘為宗。十、分別瑜伽論,又作攝散歸觀支。慈氏造。本論未漢譯,若援解深密經中之分別瑜伽品為例,則以止觀為宗。
【一法中道】指於一法上論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此為唯識宗所立中道之一義。與「三性對望中道」對稱。唯識宗以遍計所執性為妄情所現,故判為空;以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為假有與真有,故判為有。自此三性之對望而立中道義,稱為三性對望中道。又此三性是一法上之三性,故此法為非有非空之中道。
然若詳細論之,則三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義,即遍計所執性是情有理無,在妄情之上屬有,故非空;依理而言為無,故非有,是為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於眾緣和合上為假之存在,故為假有實無。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實無,故非有,是為非有非空中道。圓成實性遠離一切妄想而無相,故非有;然以其為真實如常之性,故非空,是為非有非空之中道。上述乃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義,稱為一法中道。
【一剎那】指極短的時間。剎那,意譯須臾、念頃,即一個心念起動之間,與發意頃同義。意為瞬間,為表時間之最小單位。俱舍論卷十二載,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譯作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剎那約當於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一味蘊】指無始以來,有一味延續的細微意識,乃形成輪迴的主體。這是小乘經量部所立。經量部主張此細意識自無始以來即不間斷,其體為受、想、行、識等四蘊,展轉和合,轉成一味,故稱一味蘊。後世有謂此亦為第八阿賴耶識之前身。見「異部宗輪論」。
【一闡提】一闡提,梵語 icchantika 之音譯,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譯為無種性、斷善根、不能成佛的眾生。《大莊嚴論經》卷一載有二說:一者有性闡提,借助佛力,終可成佛;二者無性闡提,無論至何時皆不得成佛。《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立有斷善闡提,大悲闡提,無性闡提。其中斷善闡提乃屬有性闡提之一類。一闡提發心至難,有如天生盲人難以治癒。」
東晉時竺道生主張「闡提成佛」,為守舊僧徒所擯棄,後來《大般涅槃經》出,此說乃漸被接受。唯識宗立五種性,仍主張無種性者不得成佛。
二劃
【二十二根】此是促進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種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樂、喜、憂、捨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當知、已知、具知三無漏根。根為增上之義。若就二十二根的體性而言,男根、女根為身根的一部分,並無別體;三無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樂、捨)、五善根等九根為體,而無別體,故其體之數實為十七。見《俱舍論》卷三。
【二十二種愚癡】菩薩十地與佛地所對治的二十二種愚癡。略稱二十二愚。此二十二種愚癡的名稱是:一、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執著我法愚), 二、惡趣雜染愚癡,三、微細犯愚癡,四、種種業趣愚癡,五、欲貪愚癡,六、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七、等至愛愚癡,八、法愛愚癡,九、一向作意棄背生起愚癡(純作意背生死愚), 十、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純作意向涅槃愚), 十一、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現觀察行流轉愚),十二、相多現行愚癡,十三、微細相現行愚癡(細相現行愚),十四、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純作意求無相愚),十五、於無相作功用愚癡,十六、於相自在愚癡,十七、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十八、辯才自在愚癡,十九、大神通愚癡,二十、悟入微細秘密愚癡,二十一、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