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為心法之一,故為常住者。三、計執從戲忘天而下生此間,依宿住通觀過去,認為先前之住處為常住者。四、計執從意恚天而下生此間,依宿住通觀過去,認為先前之住處為常住者。執持此見解者,相當於外道十六宗之「自在等因宗」。這是唯識家破斥的對象。見「瑜伽師地論」卷六。
【一心】唯識宗以根本識為一心。指萬有能變之心,即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二:「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如是處處說唯一心。」
【一心四境】又作一水四見。譬如一水,本無有異,而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故於一水而見有四種境相。即天人見是寶嚴地,人見是水,餓鬼見是膿血,而魚見是其窟宅。見《攝大乘論釋》卷四。
【一心真見道】參閱「真見道」條。
【一切】梵語 sarva,音譯薩婆,乃總賅眾物之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載:「薩婆,秦言一切。」《翻譯名義集》卷五︰「一以普及為言,切以盡際為語。」此詞之實際用例頗多,如一切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等用語皆是。然一切又分為全分與少分二種,全分指不限定在特殊範圍內者,包含廣的一切;少分指在某種限定範圍內者。據《成唯識論樞要》卷二之說,一切聲皆是不常不執,此有二釋:一、一切的一切,即計內外皆常。二、少分的一切,唯內的一切聲是常。如上所述,前者為全分之一切,後者為少分之一切。見《成唯識論》卷二。
【一切行苦】一切有為有漏之法,皆遷流不息,故稱為一切行苦。這是如來所說四法本之一。(四法本為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見《俱舍論》卷二十三。
【一切行無常】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恆常之性,故曰一切行無常。這是如來所說四法本之一。見《俱舍論》卷二十三。
【一切有為法】泛指一切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緣而起的存在者」。有為法是無常之法,如《金剛經》偈子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華嚴經》卷二十五載:「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
【一切法不生】指謂一切真實之法,乃超越相對的差別界。以其為「絕對」,故不生不滅,此是不變的理法。
【一切種子識】又作種子識,乃執持一切法的種子而不散失之識,為阿賴耶識的別名。成唯識論卷二載:「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又攝大乘論釋卷二:「謂有能生雜染品法,功能差別相應道理,由與生彼功能相應,故名一切種子識。於此義中,有現譬喻,如大麥子,於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種子性;若時陳久,或火相應,此大麥果功能損壞,爾時麥相雖住如本,勢力壞故,無種子性,阿賴耶識亦復如是。」
【一水四見】參閱「一心四境」條。
【一中劫】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謂人壽之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計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稱為一中劫。
【一本十支】唯識宗所依的經論,除了「六經十一論」外,並有「一本十支」之學,即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其他釋論為支論。支論有十,稱為「十支」。此十支論即:一、百法明門論,又作略陳名數支,世親造。以一切法無我為宗。二、大乘五蘊論,又作粗釋體義支,世親造,依名釋義論。本論略攝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無我唯法為宗。三、顯揚聖教論,又作總苞眾義支,無著造。乃錯綜瑜伽十七地要義,而以明教為宗。四、攝大乘論,又作廣苞大義支,無著造。總括瑜伽深密法門,詮阿毘達磨攝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簡小入地為宗。五、雜集論,又作分別名數支、廣陳體義支。無著等作。總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集阿毘達磨經所有宗要,而以蘊處界三科為。六、辨中邊論,又作離僻彰中支。本頌為慈氏菩薩造,釋論為世親造。本論敘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為宗。七、二十唯識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