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于凌波居士著
2011-1-20 9:47:43


于凌波居士著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是一部初學唯識者手邊備用的工具書。唯識學在佛學領域中,一向稱為難治之學,它名相繁瑣,辭意艱深,古人稱此學「文如鉤鎖,義若連環」,「字包千訓,辭含萬象。」由此可知這是一門「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學問;但相對的,它也是一門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理論,佛學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詞,都見之於唯識學中。果然能通達了唯識學,則再讀其他經典,名相問題既已解決,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通達唯識之學,談何容易?唯識學所依的典籍,由印度梵文翻譯出來的,有「六經十一論」,「一本十支」之學,及揉雜十大論師釋論譯出的《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以及注釋識論、述記等許多註疏。讀唯識書,須於眾多典籍中,綜理出頭緒;於繁瑣名相間,分析其差別義。因之詮釋名相的辭書,就成為手邊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許多唯識學名辭,並不具備於一般的佛學辭典中,這就不得不求之於本宗的專門辭書。但本宗的專門辭書,據筆者知,民國建立迄今近百年間,唯有在民國初年,北京三時學會會員朱芾煌居士,曾編纂的一部《法相辭典》。
《法相辭典》,是朱芾煌居士參考了七十餘種唯識經論,窮三年之力編纂完成的。這部辭典,全書兩百萬言,彙集名詞一萬四千餘條,是一部極珍貴的巨著。但這部辭典,只是「錄而不釋」。正如朱居士在序文中說:「皆錄原文,不加詮釋,並標卷頁,藉便檢尋。」皆錄原文,初學者多數看不懂;不加詮釋,就失去辭書的功能了。這只供研究高深的學者使用,而對於初學唯識的人幫助不大。
近數年來,筆者為教學所需,在研讀唯識典籍時,於名相部分隨手劄記,日積月累,積稿盈尺。年來加以整理,得常用的唯識名詞一千五百餘條,以容易了解的白話文加以註解,按筆劃順序編輯成書,命名曰《唯識學名詞白話辭典》。以供初學唯識者置諸案頭的參考。
唯識之學,所依經論浩繁,名相隱晦難解,筆者以個人研讀所得,選錄及詮釋名相,繆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賜正,無任銘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  于凌波序於臺中雪廬紀念講堂 
一劃 
【一小劫】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大毘婆沙論》載,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又自八萬四千歲起,每過百年減一歲,至十歲為減劫之極。此一增一減,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
【一大劫】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一期世界之始末,總括成住壞空四劫,稱為一大劫。《瑜伽師地論》卷二載:「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為一大劫,共計兩百六十八億八千萬年。
【一分】因明用語。與「全分」對稱。指一名相或事物的一部分,或指多種名相之中的一部分名相或事物,稱為一分。
【一分家】指安慧所立的心識一分說。謂心識生起認識作用時,唯起於自證分(自體分)。能認識作用的見分,被認識對境的相分,都是情有理無的遍計所執之法,屬於無體之法,此乃凡夫無始以來執著我、法的熏習力,而生出類似於能緣、所緣之識體。安慧的一分說,古來即難解,其說雖不是正義,然可說是護法四分說的前驅。另有難陀立二分說,陳那立三分說,後護法之四分說成為最嚴密完整的學說,遂成一家正義。此即俗稱「安難陳護,一二三四」。見《成唯識論》卷八。
【一分常論】為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見之一;屬於計執前際而起的常見。此類外道共有四種,故又稱四種一分常論。彼等係於前生、後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見者,故稱一分常論。即:一、謂外道得宿住通,能觀前世,而以為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見大梵天之始終,故以為大梵天為「常」,而我及世間為「無常」。二、計執色法滅而心法存,或心法滅而色法存;或謂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