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釋疑新論(二)
——答解「三世因果」難憑疑——
問:佛教既主張六道輪迴之說,必有前因後果。乃就現生所表現者,善人未得善報,反多貧苦艱難,而惡人未必受惡報,甚至富貴如意,這因果不盡可憑,則又有何說?
答:善哉此問,所關甚大,茲分條說明,以解眾疑:
一、因果關係人心社會的重大:現在各報紙上社會新聞,每日所登殺、盜、婬三惡業,層出不窮。推究其故,皆由人心之貪、瞋、癡三毒。治安機關,雖然刑警密佈,破案敏捷,嚴懲峻罰,終不克戢止惡風者,世人不明因果之故也。蓋因果不明,必謂善惡不一定有報,死後不復受形,則利慾薰心之徒,作奸犯科,徒快目前,於是三毒惡念滔滔,更無忌憚了。凡不明因果者,以為勵行修身,徒然自苦,蕩檢踰閑,深為得計,社會那有不日趨於惡濁紊亂呢?周安士嘗說:「人人明因果,則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則天下大亂。」此誠探本之論也。
二、因果的真理:徹悟祖師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由此足見因果和心性,息息相關。若與世人說因果,則往往反譏為三世無憑,若言凡屬有情的動物,皆不無當前之一念心性,即貪生怕死,求食避害,則除非抱絕對斷滅見者,皆不否認此說。若既承認心性為人人所本有,為永在不滅,則因果互亙三世之真理,自然顯明。蓋一人行為,無論是善是惡,皆成為業;業之力用又皆隨附心性,古德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心性既然不滅,報應豈能全無?語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然則因果之事理當合前生後世而交互觀之,不能以目前之境遇而為斷定也。
三、儒教明示三世因果之理論:如謂三世因果之說,全出於佛,不於出儒,便疑為不盡可信。則不思《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積不善,因也;餘慶,餘殃,果也。《書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作不善,因也;百祥,百殃,果也。又在《周易》為吉凶消長,在〈洪範〉為五福六極,在〈無逸〉為壽夭,即在佛說為因果,名異而實同。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各隨所為,如影隨形,纖毫不差。此前因後果之理論,迭見於經史,獨惜世人不省察耳。
四、腐儒狂士創破壞因果之謬說:「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為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實無其事。」斷以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地獄的剉斫舂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合誰受生?在彼斷其必無因果,而《春秋傳》、《史記》、《漢書》,每有冤殺者作祟,蒙恩者報德,種種事實,皆在佛教未到中國以前,豈是前賢為佛教預作騙人之據麼?唉!既無因果,無有報應,則堯舜桀紂,同歸於盡,誰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乎?以實我已無,虛名何用?由此善無以勸,惡無以懲,流毒所至,釀成今日殺父、殺母、共產、共妻之古今中外未有之奇禍。在彼不過固執門戶之見,創造無因果之說,而不料竟為狂妄者流打倒孔家店的預行鋪路也。哀哉!
五、佛教闡明因果之諦理:語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善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麼?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大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但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俗語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報早與報遲。」又有積惡反得善報者,今世之惡果未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