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見空,不見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緣,誦持於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復有人,如是繫念,不散亂心,學四禪地依止,心念陀羅。而彼眾生,一切業障,煩惱障、法障,罪業皆盡。唯除五逆,破毀正法,誹謗聖人。」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
大集念佛三昧經云:「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大集賢護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人爾時如所聞已,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又云:「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又云:「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故,起臭穢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應先嗅嘗,為臭為香;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肯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啞羊,頑騃很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云何能得如說修行?」
又云:「若有菩薩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訶戒行,智者所讚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清淨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以是因緣,成就清淨戒行,乃至聖所愛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以是因緣,成就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又云:「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為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菩提心,亦勸眾生發菩提心;常不捨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
又云:「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視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此邪命業,壞敗善根,猶如狂象壞蓮華池。」
寶雨經云:「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淨佛剎:一、成就于戒,無缺、無雜、無點汙。二、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廣大善根。四、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捨離,無所染著。五、得清淨信,心無疑惑。六、常修精進,離懈怠心。七、能入寂定,無散亂心。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九、成就利智,非鈍根性。十、有慈悲性,無損害心。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淨,即得具足成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