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義。第四是眷屬般若,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屬,如六波羅蜜,屬於眷屬般若。因此,般若分開來講,不可勝計,歸納而言有此四大類。而「虛明自照」只有一個。剛才說在佛法裏覺、照、觀都是同義字,「虛明自照」就是「自覺」,照體獨立。在不二法門裏,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解釋這一句,古人講得很好,「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發出的光,照亮誰呢?照亮它自己,所以照與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認知裏,「不異」就是「即是」,但在心經這樣精簡的短文當中,為什麼要重複這兩句呢?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對人的冷淡呢?
答:這個大家都應知道,因為佛為了要說明色即是空,他必須要強調,古人說:「前箭猶淺、後箭深」,色即是空還淺,這一箭射了五寸,色不異空就射了一丈,說色即是空,你不相信,再說個「不異」,就沒有差別,沒有距離。
佛法的最大力量是慈悲,菩薩的情是「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一般凡夫的情是我愛、我欲,菩薩是無緣大慈──我對你同情不因為你是我的親人;同體大悲──你痛,我感同身受。你若有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不會對人冷漠,你會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修學佛法若沒有走入佛法正途,因私心、私欲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是走入歧途。你若是愈來愈熱情、愈無私心愈熱情,不要說別的,急公好義,就是一種無私無我的熱情表現,你去掉了私我,對別人同情,對別人關懷,你就不可能對別人漠不關心。
問:心經的主體乃描述修行人須達到人(眼耳鼻舌身意)空,法(色身香味觸法)空,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修行要如何才能達到人、法兩空?
答:你的答案就在你的問題,你的問題就在你的答案中,你的問題的前半截,就是你後半截問題的答案。我剛才說空的兩個基本屬性,一個是解脫,一個是般若,你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那你當下解脫,但是智能還在,你要空了色聲香味觸法,你當下、立刻消失障礙。
如何達到人法兩空呢?「盡大地是個解脫門,把手拽伊不肯入」。只要保持現在的心,也就是安祥心,就是達到目地。
問:修行人應如何契入真空才算正確?
答:安祥就是正修的途徑,你要是安祥深深、秒秒安祥、時時自覺、念念自知,這就是你修行最好的要領。你時時自覺,如珠吐光,還照珠體,發光自照;時時自覺、念念自知,有個念頭,自己都知道,當你當下無念、無住也無相了,這是什麼?這就是真正修行的契入。
問:空是大宇宙的真實與永恆,而修道者證得了永恆的空性,不再緣起於世間,度化有情於真實與永恆的空相中,是否會感到寂寞?若說那是常樂我淨,是樂在無罣礙嗎?若緣起不息,迷於隔陰,又未遇良師,豈不容易沉淪?
答:你不瞭解修行,緣起用在這個地方並不恰當,緣起就是萬事、萬有形成的條件,問這個問題,用這種辭彙不恰當。你說人會寂寞嗎?因為有我才寂寞,我執沒有斷是會感到寂寞,不甘寂寞也不能學佛。前幾年講牧牛圖頌,這個太淺了,如果要講,我要擴大,我講牛的禮贊,借題發揮,借用牛來講人天一貫,世法、佛法一齊講;那就是說,你想獲得必須先付出,你不想付出,只想獲得,那是賊,你要不付出寂寞,你也難證安祥。釋迦牟尼他老人家,付出了江山,付出了社稷,付出了享受,付出了權勢,付出了一切別人夢寐以求得不到的,然而他成佛了。你學佛法,要付出什麼呢?起碼你把不甘寂寞付出吧,把那些消遣的、浪費時光的、無謂的交際應酬、遊戲付出才可以,你完全不付出,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證得了永恆的空性,你就自由了,你就不問這些問題了,你也沒有這些問題了,任何問題都不發生,無欠無餘,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恰到好處。緣起不息,與證得空性,是相矛盾的。緣起、緣滅與你無關,你完成空的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