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得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以智照代替識辨,直心代替曲折,空暇時徐徐究明心與性之別,終會豁然於生命的真實,澈見永恆的本來面目。此是本,此是操之則存,捨之則亡的那件東西。
今人學道其所以竭畢生之力,至死絲毫作不得主的最大毛病,端為執著自心以外尚有深奧的玄義,尚有所謂真理,以致皓首窮經的結果卻愈增障礙,愈不解脫。背離真理愈遠,迷失真我愈甚,誠可歎息也。遠離戲論,莫蘊道理,但求認識真正的、永恆不變的自己,則一切具足矣,更向外求作甚?縱使求得,與己何干?除了唯一真實外,原無一事、一理會是真實永恆,又何必自陷顛倒?感兄真誠,不揣鄙陋,肺腑之言,聊供參考。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三日) 
前函已將所有心得全盤掬呈,今再建議今後力效莊生之「用心若鏡」,便能日有明處。蓋布大號空王,或理、或事觸著便空,乃是真正學佛法。若累積心得,將見徒增見性障礙,此所以教人莫看經論也。
凡真實的必是本來的。本來有啥道理?有甚麼事情?古人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換成現在的話說:不明白真我,無你起步下手處。真我即是真心,真我、本心、自性,名異體同。當知真我是一切生命的本質;真心是人人心的原態。兄若恢復心的原態,便能承當真我,便能自肯、自信。
一旦悟明真我,便豁然於大宇宙只此是唯一真實,餘皆虛妄。蓋其原本不有,亦非永恆故也。或理、或事皆非本有,昔曾蘊聚者固當揚棄,今後隨緣處世,亦當以真心照物,莫放縱識心,當知去障要訣莫過去執,去執要圖,首當離識。此事極難明白,縱用盡吃奶力氣,不如以心印心為妥。勉強說:吾人雖不能拋卻分別心,但須嚴立主從,即以真心為主,六識為從,不要主奴顛倒,埋沒真我便可。
(一九七九年元月十七日) 
愚意由綿綿密密護心,安祥而已。早臻展剎那為永恆之心境,則不問自知本來面目矣。
深知此事急不得,緩不得,倘能解牧牛,愚殊放心,若牛猶未牽到手,不免騎牛覓牛,未免顢頇。
歷來聖人出世,巴不得將心肝都和盤托出,當面相呈,爭奈眾生根器何?兄我可不勉哉!
千古難得是知音,何期今生又相逢,甚願兄我相互砥礪,庶早日還得本來,可不大快生平耶!
(一九七九年元月廿一日) 
當知此事貴能承當而尊重,始云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但識取主從,使真我作主,便是「天君泰然,百體從令」矣,故亦無須太用力。更況此事重在不計時日,一直恁麼去始得。因為做好人並不在於圖好處,分當如此耳!保任此事直須秒秒突出真我,才是真實踐履的真修行者。真我即本心,真心作何顏?一笑!
盼盡捐前解,甘作不知不識之人,才涉理路便障本明,不可不慎。
(一九七九年元月廿三日) 
此事須抱「歸無所得」之坦然平懷,方能直下相應。蓋「汝即一切」故耳。即「愧無成效」一語亦不須存留,以因果交澈,正因即了因,但拱真我,長保天君泰然便是,此外豈更有哉?苟有,向何處著?
欲解行相應,第一不可有絲毫待悟之心,須知當下本自一切具足,毫無欠少。行之既久,便日覺安祥自在。只拈出一個安祥,便已吐盡肝膽矣。奉勸息分別、停討論、莫計較。才起分別便不相應故耳。
(一九七九年二月一日) 
誠敬懇到且具正見,允宜一切放下,但行直心豈不省力?若道信心銘,只可用以印自心境界,寧當持誦?若道親切處,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已括一切理事妙用,然亦尚不如「無心」去好。倘不斷解路,偏喜嘉言,便不免陷數沙算寶之譏,何有是處?見處、解處已足足有餘,望莫更求「知見立知」也。
此事須是甘得淡泊,耐得寂寞,方有保任分,若只慣於相聚而談,豈名「獨行道」?
倘耽於古人言句,諸如「證道歌」、「參同契」,無不直澈心源,抑何有於我哉?自今以後放下經教,忘卻古人言句,但時體本心原態或稍相應,若也珍愛言詞,大背法眼無瑕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