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心經禪解

一、前言

《心經》,通稱為《般若心經》,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它也是《般若經》的中心。

據印順法師《心經講記》說︰「在六百卷的《般若經》裡,在〈學觀品〉有與本經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觀自在菩薩所說,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所說的。」據先師東初老人的《般若心經思想史》說,在《大般若經》的第二會第二分〈觀照品〉第三分之一,以及其異譯《大品般若經》的〈習應品〉第三的一段,頗與《心經》類似。

《心經》的七種漢譯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摩竭提三藏法月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般若共利言等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譯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宋施護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法成譯

以上七譯,現均收集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一般流行讀誦的是第二種玄奘所譯本,最簡明扼要,共二百六十字。《心經》的注釋書極多,在《卍續藏》所收者,達五十九種,現代的許多僧俗大德,也幾乎人人都能講《心經》,在《大正藏》第八冊中,也收有玄奘三藏親自教授的梵文《心經》的音譯。

《心經》是《大般若經》中的一小段,《大般若經》譯成中文的部分雖然和《心經》很像,但並不完全一樣。目前我們持誦的《心經》最後一段的咒,在《大般若經》中就沒有。《心經》是通攝大小三乘法的總綱,可以當作佛法概論來看。

佛經中教授修行的方法有三︰1.持戒,2.修定,3.修慧。持戒與修定須以般若智慧來指導。如果沒有智慧的指導,持戒就如同一般的好人、善人,不一定是學佛的人;而且修定的工夫和力量,也跟一般外道的修行沒有兩樣。行菩薩道的人沒有智慧,就不是菩薩,凡夫和菩薩之所以不同,就是在於智慧的有無。

佛法的精粹在於智慧,離開智慧講佛法,只是世間的知識和學問。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所說的法,都是由智慧產生的,而說法的目的,是希望聽聞佛法的人,能經由他所傳的修行方法得到智慧,只有得到智慧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所以佛法是從智慧產生,同時也能幫助人產生智慧,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心經》就是智慧的經典。

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研究佛經的學者及專家,可以把佛經講解的十分詳盡,但自己本身並不一定能夠從中得到無我無相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的成長。

中國的禪宗以及後來傳入日本、韓國的禪宗,特別重視智慧,因此十分重視《心經》及《金剛經》。由於《金剛經》比較長,不易時時誦念;《心經》經文簡短,所以在中國、日本、韓國的叢林及修行道場,每日都會在不同的場合持誦。《心經》是禪修者的修行指導經典之一,不僅是用來理解的,因此我參以禪修的角度來為東初禪寺禪坐會的大眾解釋《心經》。

二、智慧度苦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梵文prajntildeā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壇經》中說︰「即定即慧」。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說︰有定的時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時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定的作用。定、慧同時產生,是禪宗的立場及觀點,定、慧產生以後,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現清淨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會犯戒的。

波羅蜜多是出離、超越、解脫的意思,就是離開煩惱和苦,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整句來說就是︰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以前五種的修行達到第六種智慧的目的。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煩惱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