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國佛教問題商榷書
——假定有寺產和無寺產兩條路線——
凡是一個佛教徒,每一談到今日中國佛教問題,都感覺到千頭萬緒,亟待復興。茲先假定有寺產和無寺產兩條路線,作為論據,願與各方善知識商榷之:
釋尊成道後,率領徒眾,托缽乞食,根本沒有寺產。追想當時釋尊,以王太子的尊親,又得波斯匿王等十六國國王的信仰,若為養眾計,啟請各國國王、宰官、大富長者布施寺產,決不難立得巨產。然而釋尊不要寺產,益明定比丘乞食制度其用意深遠,早為各方大德所共悉。現在錫蘭、緬甸、暹羅諸佛教國的僧伽,仍遵行佛制,托缽乞食,並無寺產。中國佛教,在李唐以前,亦無寺產。迨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中國僧伽,始有寺產。在當時馬祖師徒創立叢林養眾,實因中國天氣寒冷,不便托缽;又因大亂之後,居民稀少,無處乞食,為僧侶安心學道計,立意未嘗不善。所以宋、元、明、清歷代叢林,悉皆依賴寺產。以致中國佛教,忽興忽衰,實因佛教基礎,只建立於國王宰官的階級上,而不能深入平民社會。及到民國成立,推翻君主,外護既弱,啟人覬覦。於是主張毀寺興學者有之、借名奪產濟貧者有之,而寺產被鯨吞蚕食者,日有所聞。太虛大師以復興佛教為己任,曾主張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系統分明,奔走呼籲,不幸革命未成,遂歸道山。今專研究其教產革命,係主張「化私為公」,令各縣市寺產,統歸縣市佛教會管理,根絕子孫派或法嗣派私相授受的流弊,委派各寺住持,僅負收繳之責,絕無支配之權,所有全國寺產,統由中央佛教總會,及各省分會,妥為支配,除養眾外,完全撥辦社會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以增進人民的信仰,殊為復興佛教最良辦法。無如理想雖高,實現甚難。一須全國僧伽徹底覺悟,一須金輪聖王降生人間,自不得現實,否則不免將被共產制度一掃而光了!
復次,循無寺產的路線來復興中國佛教:最近太虛大師的高足—慈航法師,主張黃衣僧團(內有十約必守十事,必行諸信條從略),仿照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體裁,創立三無主義:一、無錢主義。二無住主義。三、無位主義。何謂無錢主義呢?凡加入黃衣僧團體,恪遵佛制,手不持錢,托缽乞食,其他一切資生之物,悉由募化,在己可息貪念,在人不起爭端。何謂無住主義呢?即黃衣僧尼不住大廟,深入鄉村,如村中觀音等小廟,能住二人,即夠敷用。為鄉民辦理教育、慈善、文化事業,乘便宣講三皈、五戒,和世出世間三福淺顯教義,爭取村民信仰。何謂無位主義呢?即黃衣僧,絕對不擔任方丈、住持,和各職事名位,終身在鄉村宣傳佛教,在僧眾不惹譏嫌,在人民可生尊貴。
上來三無主義的宗旨,為力矯今日有僧產僧之積習,而一舉廓清之。現在產為寺累,寺為僧累,為全國佛教之通病,佛教之衰,此為重大原因。黃衣僧團,果能實行三無主義,身不帶錢,即無依賴心,若非戒乘雙修,無人信仰。隨處乞食,不住大廟,則佛法遍佈民間,自然大眾化、平等化,非復君主時代的特產物了。又誓終身不擔任高級僧位,則名心亦淡,修菩薩行,誰不敬重?如是復興佛教,求己而不求人,重質而不重量,凡真心復興佛教的僧尼,均可自由加入,日久造成風氣。中山先生,自述提倡革命到了五年,僅得真正同志三人。世法革命尚如此不易,而佛教徒欲復興無上大法,更應效法釋尊雪山苦行,犧牲精神,大雄無畏的作風,真理感召,頑石點頭,自然聲氣相應了。
總而言之,有寺產和無寺產兩條路線,對於復興佛教皆可走通,並無抵觸。所望各方大德,同發大願,自由選擇路線,切實力行。唉!世亂已亟,挽回浩劫,人同此心。所以不揣固陋,拋磚引玉,尚希輾轉商榷,蔚成輿論,將來佛教昌明,人類才可得到真正安樂啊!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