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體篇
宗體中分為四門 ┬ 一戒法
                    ├ 二戒體
                    ├ 三戒行
                    └ 四戒相
▲事鈔云『今略指宗體行相令後進者興建有託』      資持釋云『興謂發心。建即立行。識體進行、成因感果、故云有託。』
△事鈔又云『但戒相多途、非唯一軼。心有分限、取之不同。若任境彰名、乃有無量。      且據樞要、略標四種。一者戒法、二者戒體、三者戒行、四者戒相。』  資持釋云『初敘廣。上二句據法明廣、五八十具四位不同。次二句約心明廣、即上四位各有三品。若下二句就境明廣、情及非情不可數故。      且下示要。樞即門樞、亦取要義。』
三品者、後歸戒儀軌五戒中依境發心文。
▲資持云『欲達四科、先須略示。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      有云、未受名法、受已名體。今謂不然。法之為義貫徹始終、安有受已不得名法。須知下三從初得號、是故一一皆得稱戒、或可並以法字貫之方顯體及行相非餘汎善』
為行有儀名相者。戒相有二義。一約行為相、如今所云。二以法為相、如後持犯篇所示。
▲資持云『問、所以唯四、不多少者。答。攝修始終、無闕賸故。隨成一行、四義整足。言有次第、行不前後』
▲資持云『問、法之與體、同異云何。答。業疏云、體者戒法所依之本。是則法為能依、體是所依、不可云同。又云、戒體者、所謂納聖法於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據此不可云異。應知言法未必是體、言體其必是法。不即不離、非同非異』      濟緣云『問、即法是體、法體何分。答。若望未受、但名為法、體是無情。若加期誓、要緣領納、依心成業、此法有功乃名為體。如藥丸喻。藥味各別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戒體也。丸非他物、即藥成丸。雖異而同、雖同而別。如是知之。』見業疏記卷十六
▲資持云『問、行相何異。答、三業分之。』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三
三業分之者、戒行屬意、戒相屬身口。行屬意者、約能察言、見後戒體門圓教宗能憶能持能防等疏記之文、及戒行門首段鈔記之文。相屬身口者、見後持犯篇持犯總義門成就章就業明四行文。      若爾、何故資持又云三業造修名行耶。答、彼兼所察言也。
第一門      戒法
戒法中分為二章 ┬ 一通敘戒法
                    └ 二歸戒儀軌
第一章      通敘戒法
通敘戒法中分為三節 ┬ 一示相彰名
                        ├ 二略辨教體
                        └ 三顯知由徑
第一節      示相彰名
示相彰名中分為二項 ┬ 一正示
                        └ 二雜簡
第一項      正示
▲事鈔云『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要令受者信知有此。』      資持釋云『示相中、初標示。直下正明。法雖兩通、不能委辯、但從聖論、故云直也。軌成者示法義也。出離道者聖所證也。要下出從聖所以。然此但示法之功力、文不明指何者是法、意令學者思而得之。』
△事鈔續云『雖復凡聖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      資持釋云『彰名中、初二句躡前。今下正示。已成者初果已上所修三學名聖道故。今雖在凡亦名聖法、因中果號也。』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三
▲業疏云『問、人皆知受、所受是何。      答相傳解云、受名聖法。由此法故、奉敬守護、淨如明珠、能為聖道作基址故。』  濟緣釋云『受者雖多、而不自知所受之體。欲警學者、故發是問。      答中。云相傳者承古所解。舉果目因、以其能通聖道故、復令受者不自輕故。』見業疏記卷十五
第二項      雜簡
雜簡中分為三支 ┬ 一化制
                    ├ 二戒善
                    └ 三遮性
第一支      化制
化制者、化教制教。制教亦云行教。戒疏攝教分齊中雖以行教與制教別列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