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淨土。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能慕人,及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水鳥樹林風聲樂響,使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增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純一大乘清淨之域。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
二遍緣法界疑二。(初)問。
《解》問,何不遍緣法界。
緣為攀緣。遍緣者,謂緣念東方,又緣念南方。乃至緣念下方,上方,到處攀緣。蓋不了現前一念,乃法界之綱宗也。
二答二。(初)約事答。
《解》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
初文標三義。蓋佛度下,明三義因緣所以。令初機易標心者,初機修行,貴乎一心專注無量光壽之境,易得標明橫遍豎窮之心性也。阿彌本願勝者,佛為法藏比丘時,所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也。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者,眾生易感,彌陀易應也。蓋佛度眾生,由眾生與佛有緣,方能受化。故教化之難易,得益之淺深,總在前生有緣無緣。前緣若淺,則生難受化,佛亦難度。前緣若深,則生易受化,佛亦易度。如佛世城東老母,與佛緣薄,佛難化度。與羅侯羅緣深,羅侯羅為現通說法,便受化成阿羅漢是也。佛度生,生受化等總在於緣者,緣謂前世與眾生所結之緣也。今阿彌陀佛,無人不知,無人不念。或以喜事快樂,偶念一句兩句彌陀。或以苦逼憂愁不覺嘆氣,念出一二句彌陀。即顯彌陀與娑婆眾生,比較其他諸佛偏有緣也。緣之所在恩德弘深者,欲與眾生有緣,須惠恩施德於眾生。前世所惠恩德深,則緣重。恩德淺,則緣淺。今世若能佈施結緣,未來世決定與眾生有緣。今世不肯佈施結緣,未來世決定不能教化眾生,以無緣故也。現見彌陀,化度之廣,攝受之易,豈非四十八願之恩德勝過諸佛耶。以發大願,即冥薰法界,與眾生結緣。願愈深廣,與眾生緣愈深。以其恩重緣深,故釋迦說出淨土三經,種種念佛法門,以啟發眾生。能令眾生聞之,歡喜信受得歡喜益者有之。或聞之觸動宿世善根,得生善益者有之。或聞之魔障消除,得破惡益者有之。或聞之自性開發,得入理益者有之。總之十方諸佛,原從法身理本,垂於應化之跡。必然廣結良緣,法種遠播,能令世出世間一切眾生齊臻佛果。用世界悉檀於娑婆,施以至尊嚴隆重之教乘,詮揚極樂依正之妙用。以為人對治二悉檀,啟大悲救苦之心,沁深入於生死苦海。行第一義悉檀,發大慈與樂之心,接引眾生於蓮邦,契證無量光壽者,其唯阿彌陀佛而已。所以十方諸佛,欽承讚嘆於上。無量輔處群靈,圍繞親近於下。如眾星之拱北極,似萬派之朝東海。豈非三義特勝,故得諸佛偏讚,眾生偏念也。
(二)約理答。
《解》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當知者,誡勸吾人應當知之,不可忽略也。所知者何,謂上來正宗文中,勸眾生以信願行,偏緣西方,偏念彌陀。其實全體即是遍緣法界,遍念法界也。佛種從緣起者,成佛之道種即佛性,是一真法界理體。隨緣了二因而開發,故曰緣起。緣即法界者,佛性為法界理體,緣因為法界性用,了因為法界德相。三一不二,故即法界也。一念一切念者,彌陀乃法界藏身,一身即具諸身。故念彌陀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