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大會堂佛學演講 文珠法師講述
2010-12-27 17:32:04

文珠法師講述
1995年4月於香港沙田政府大會堂演奏廳
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亦是人類一致的希望。可惜,自古至今,人的心願都無法實現。特別是現在,呈現世界各地的不是和平,而是戰爭的火焰;即使沒有戰事的地方,也醞藏著無限的殺機,時刻都在備戰的緊張狀態中。為甚麼?問題的結懲何在?是極其值得我們研究的。現在,可分三點來討論:
一、和平的意義
在字面解釋,和是和合,和諧,和順,和睦。平是平安,平靜,平等,平定。意思是人類在平等待遇的環境中,過著平安平定的生活,每個人內心都能心平氣靜,和諧和樂,不被他人侵犯,不受政治逼害,不受戰爭威脅,自由自在,安居樂業,就是和平。所以,和平是幸福平安的象徵,是自由自主的標幟,是世界人類和平共處,共存共榮的實現;當然也是世界人類共同追求之目的。但事實上並不如此。原因何在?一言蔽之,不外人心太壞,壞在那裡,壞在人心充滿貪瞋痴慢疑惡見種種毛病,導致種種不道德的行為,結果,製造戰爭,破壞和平,致使一部人類史,變成一部血淋淋的鬥爭史。
二、不和平的因素
可以說,人類世界,不和不平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心充滿貪、瞋、痴、慢、疑、惡見。現分述如下:
(一)貪無厭足
貪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毛病,亦是人求生存的本能。人為求生存,爭取衣食禦寒充飢;營造房屋,以防風雨;疏導交通,方便營業;理所當然,無可厚非。可惜人心共同的弱點是貪無厭足。衣要高貴華麗,時髦新潮;食要美味可口,高級營養;住要高樓大廈,環境幽美;行要名牌汽車,私家飛機、遊艇。衣、食、住、行,樣樣講究,在在需財,非努力發展經濟來源,盡力爭取大量金錢不可。
據說:古時有二人結伴出外營商,夜宿古廟,無意中發現地洞中藏有多金,理應平均分享,但由於貪心,各懷鬼胎。甲說:由於城皇爺的保祐,我們才發現多金,理應買些三牲酒禮來拜祭,於時到市場去購買祭品,同時買些毒藥,放在食物中,預備毒死同伴,獨佔黃金。某乙也乘某甲離開時,找得利斧一柄,當某甲回來,向廟神叩頭拜祭時,一斧斫下,某甲立即身首異處,死於非命。當某乙獨取黃金,準備離去時,看見祭壇上的酒肉,頓感飢餓,獨自進食,結果也毒發身亡。後來,空中飛鳥,因啄食餘肉,亦中毒而死。所以說:「人為財死,烏為食亡。」
其實,金錢並非萬能,世上很多東西並非金錢可能買到,而世上擁有大量金錢的富豪,亦不一定快樂。可惜世人往往財迷心竅,為了滿足金錢的佔有,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所以莎士比亞說:「黃金對於人的靈魂,較諸任何毒藥更毒。而且它在這個邪惡的世界上,殺人最多。」何況人的貪心,不止於金錢的佔有,除了追求金錢之外,還貪名,貪利,貪食,貪睡,貪物質佔有,貪權力擴張,貪地位升高,貪色情享受;無止境的貪,無厭足的貪。
由於人的貪心,不斷伸展,勢必導致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荀子曰:「人不能無欲,欲而不得必爭,爭必亂。」阿含經說:「以欲為本,母共子諍,子共母爭,父子兄弟親屬,展轉共爭。」又說:「以欲為本,王王共爭,民民共爭,國國共爭。」徵之事實,世間父子相爭,兄弟相殘,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無一不是因利害衝突而起。由於人的貪欲無窮,而世界物資有限,結果,失望的多,滿足的少。當人失望時,悲觀、憤怒、怨恨、敵對、種種不良的心理,不平的情緒,皆隨之而來。使人內心煩躁不安,表露於言語、行為,自然不和不平,處處散發爭端,在在妒忌破壞,陷人生於苦惱,導社會於混亂。所以法華經說:「諸苦所困,貪欲為本。」增一阿含經亦說:「欲生諸煩惱,欲是生死本。」可知人心貪無厭足,不僅是生死根本,亦是破壞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二)瞋恨妒忌
瞋恨,是人心最惡毒的毛病,能違害慈悲,損惱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