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三界迷心惑,
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
此二行,總頌上順忍三地。燄:即燄慧,是四地。勝:即勝慧,是五地。法現:即六地。此三地菩薩,得中道觀,不起有無二相,故曰無相定。以此正觀之慧水,洗滌三界迷心之惑垢。惑即無明也。
空慧寂然無緣觀者:空慧,即真空智慧。寂然乃境智雙泯,無所緣之境,與能觀之智,故曰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者:此乃方便智,還觀心空,能斷三障。四地斷微細身邊二見障,五地斷二乘樂涅槃障,六地斷三界集囚集業障。昔日迷心,即成三障。今還觀心空,三障蠲除,而成無量功德果報也。頌順忍竟。
「遠達無生初禪王,常萬億土教眾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
始入無緣金剛忍,三界報形永不受。
觀第三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諦了。
此頌無生忍,共十行。此五行,頌七地無生忍下品。首句遠達,即遠行地,達者到也。大品名深入無生,無生者,此地菩薩,修無相觀。以此觀智,證無生忍。權作初禪王。方便善巧,常在萬億國土,教化眾生。
未度報身一生在者:報身,即分段果報身。盡此一生,即離分段生,而入變易生。故「智度論」云:七地菩薩,未捨肉身。又一解,二十一生中,未度末後一生。
進入等觀法流地者:以七地猶有功用,進入八地,真俗等觀,無有二相。亦可作色心等觀,無差別相,無功用道,中中流入薩婆若海法性真流,故名法流地。到此始入無緣金剛忍,無緣者,無能緣,及與所緣也。心色不二,緣觀俱寂,堅固莫壞,猶如金剛。離三界習,故言三界報形永不受。此二句,預說八地功德,以其必能致也。
觀第三義無二照者:恒觀中道第一義諦。中道本屬第一義,以真俗中次第居三,故名第三義。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故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者:從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三生,合為二十一生。生生皆觀諸法空寂,以為進趨佛地之行。
三界愛習順道定者:愛謂癡愛,即無明。習是習氣。此地菩薩,煩惱麤重,早已斷盡,惟無明習氣未斷。由愛佛智,故習未斷。不名有煩惱,但名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諦了者:正士亦菩薩之別稱,惟此菩薩,獨能諦實了知,勤修無生觀行,進斷此習。
「等觀菩薩二禪王,變生法身無量光。
入百恆土化一切,圓照三世恆劫事。
反照樂虛無盡源,於第三諦常寂然。
此三行,頌八地無生忍中品。等觀,即八地真俗等觀;無功用道,遍修萬行,入大法流,故名等觀。又名不動,於色而得自在,不為色所動故。權作二禪王,已離七地分段生,三界報形永遠不受,變彼分段報形,而得變易生之法身,故曰變生法身。證法性理以成身故。具足無量光明,故稱無量光。
三句:明利他行。而能遍入百恒河沙國土,大作佛事,教化眾生。四句:明利他智。其智圓照三世,恒河沙劫之事。五句:八地真得無生,恒受法樂。反照此樂,亦非真實,故曰反照樂虛。無盡源者,今欲盡於無盡之源,而得寂滅之樂,雖然未至寂滅,於第三諦,常得寂然不動。第三諦,對真俗而言,中道則為第三諦。
「慧光開士三禪王,能於千恆一時見,
常在無為空寂行,恆沙佛藏一念了。
此二行,頌九地無生忍上品。慧光,即九地善慧發光。權作三禪王,能於千恒河沙國土,同時現身,教化眾生。上文云,現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塵數身,化土亦然,即是一時現也。此言千恒者,略言耳。能於二字,因得上品無生忍,方能有此利他勝用。於此諸土,一時現身。此即一身不分而普現,群機咸應以無違。譬如一月在天,影現眾水也。
常在無為空寂行者:承接上句,雖然妙用繁興,常在無為空寂。即動靜一如,並行不悖,無功用行也。恒沙佛藏一念了者:即此無功用智,恒沙諸佛法藏,一念心中,悉能了達。頌無生忍竟。
「灌頂菩薩四禪王,於億恆土化群生。
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