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 蕅益大師著
2010-10-3 20:02:47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亦禮天親造論主    為順初機重解釋
述曰:天親菩薩,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釋此經義。推徵精密,開誘殷勤,萬古以下,無能更贊一辭。觀其言曰:「為彼諸菩薩,令知方便道。以知彼道故,佛法得久住。滅除凡聖過,成就自他利。」噫!此經奧旨,菩薩誠盡之矣!末世鈍根,讀菩薩論,或解或不解,或昧或明,雖有源師節要、宏師補註,仍亦攝機未遍。今不揣庸愚,輒復為解。庶幾下里巴人,易為賡和而已。
將釋此經,大分為二:初題目,二入文。初中二:初正釋題,二出譯人。  今初
佛遺教經
「佛遺教」三字,是別名。「經」之一字,是通名。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遺教為所說之法。人法雙標,能所並舉也。佛翻為覺。眾生長劫在夢;佛斷無明,如從夢覺。既自覺已,又能覺他,覺一切法無不究竟,故名為佛。又在夢之心,心不可滅,名為本覺;從夢初醒,知夢本空,名為始覺;既從夢醒,惟一覺心,更無二心,名究竟覺。此之覺性,含靈本具,無始無終。釋迦牟尼,不過先得我等之所同然,所以示成佛道,為我等師。又因我等長迷不覺,故於無生無滅性中。示有生滅。譬如月輪在天,水清影現,水濁影亡。是故佛實常住,未嘗滅度,特為我等一輩濁惡凡夫,唱言入滅,令生悲戀。又以大悲無盡,曠濟無邊,故雖示滅,仍留遺教,接引後昆。「遺」者,貽留。「教」者,訓誡。猶儒書所稱顧命,亦人世所謂遺囑也。依而行之,則是法子;不依所囑,則是大逆不孝者矣。「經」者,訓法、訓常,具如餘處廣釋。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垂」者,將入未入之時。「涅槃」者,離過絕非,不生不滅之義。而有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即一切諸法本來常寂滅相,佛與眾生平等無二,不增不減。此則不論出入。二、有餘依涅槃。謂三乘已斷見思子縛,而所依果縛,身心尚在。此約證果時入。三、無餘依涅槃。謂三乘灰身泯智,復歸無名無物本體。今正約此論垂入也。四、無住涅槃。謂諸佛菩薩,有智慧故,不住生死;有慈悲故,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能非滅示滅;不住涅槃,故能非生示生。佛久證此無住涅槃,今為有緣度盡,故示垂入無餘涅槃,實不同二乘之一滅永滅也。又涅槃有三義:一、性淨涅槃,即法身理體。此則無出無入。二圓淨涅槃,即般若。斷惑究竟,冥合性真。此則一入永入。三、方便淨涅槃,即解脫。方便示現,起諸應化。此則數出數入。若以三義對上四種者:性淨,即自性清淨涅槃,亦即無住涅槃之體;圓淨,即無住涅槃之相;方便淨,即無住涅槃之用。其有餘依、無餘依二種,若在二乘分中,則攝屬圓淨。以是圓淨之少分故,但顯偏真,未顯俗諦中諦;但淨見思分段,未淨塵沙無明及變易也。若在如來分中,則攝屬方便淨。初成道時,示同二乘之有餘依;今滅度時,示同二乘之無餘依也。「略說」者,對平日廣說,此為要略;又對大機所見大般涅槃經,此為簡略故。
二出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興建國,亦稱為秦,故名「姚秦」。「三藏」者,經律論也。經詮一心,律規三業,論開慧辯。以茲三學自軌軌他,名為「法師」。「鳩摩羅什」,此云童壽,童年時便有耆德故。翻梵成華,名之曰「譯」。
二入文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今初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迦」,此翻能仁,佛之姓也。「牟尼」,此翻寂默,佛之名也。約姓,則事相有異,故論中稱為別相;約名,則諸佛理同,故論中稱為總相。又「能仁」則具大慈悲,不住無為,此相與二乘全別;「寂默」則具大智慧,不住有為,此相與二乘略同。具此總別二相,名之為佛,義如前解。論判此句,是法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