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為經。或可稱為契經,即是上契真理下契群機。
乙、大乘  通指一切大乘經典而言,如妙法蓮華經亦題曰大乘,及其餘題以方等·或大方廣等皆是。大乘是對小乘而言:乘有運載之義,若能觀大乘境修大乘行,即能運載凡夫至於無上菩提涅槃之大果,自運既圓,運他亦無有窮盡,故名大乘。換言之、大乘之義,乃在解釋一切凡夫染縛而入無上佛果。大乘法不外境、行、果三義:若能於一切諸法性相如實了達,即是大乘所觀的境;依境而起行,即是修學六度、十度一切無量無邊法門,凡有利於有情的,大乘菩薩皆應修學;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三阿僧祇劫而得到究竟之佛果,即是由行而得果。依此境、行、果法能如實施行,即為大乘妙法。大乘法不獨限於經藏,亦有大乘之論藏及律藏,此經是大乘經藏中之一部。既超出人、天、二乘之上,而又通攝五乘諸法。
丙、本生  是十二分教之一,如云「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本生乃指釋迦牟尼佛三世本生之因果;而十二分中之本事,則是明諸弟子事者。此經序品中說:「釋迦菩薩於往昔時作光明王,最初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菩提樹下得成佛道,娑羅林中入於涅槃,於其中間三僧企耶、百萬劫中所有一切慈悲喜捨八萬四千波羅密....」,根據這些文義,可以明白本生是指釋迦牟尼佛本生之事的。從過去三祇修行,及現在八相成佛乃至未來設立塔廟,其間經過無數量劫發菩提心,從凡夫地至究竟成佛度生;這是顯然把釋尊本生的內容特色都表現出來了。
丁  心地觀  當知一切諸法皆從心地而生,皆從心地而起。在攝境歸心、攝用歸體、攝事歸理、攝相歸性的看法上,無論那項事,他的出發點都歸於心。「一切唯心造」,三界之中無一法而不以心為主的。本經的觀心品裏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譬如萬物皆從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成佛果是此心,迷於生死苦海也是此心。總之、三界上下法,唯此一心作。此心普遍於一切諸法之中,能有變生轉現的功能,所以以地喻心,而心名為地。
然在此中以地喻心者,可有兩種意義:1.能生:此心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惡因果,乃至菩薩一切無漏諸法,如大地之一切草木叢林,皆依大地而生長。2.所依:如江河漢海一切之水,五嶽千巒一切之山,及動物、植物與人類所應用之器具種種,一切皆以大地為所依而住;心亦如是,能為一切法之所依止。有此能生、所依二義,所以喻心以地,曰心地。
依此、可以明白觀察心地是怎樣的緊要了。假若觀心而了知即心自性之諸法實相者,則了知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故心性本空,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有上下差別之相,平等平等。以善觀不善觀之不同,於是有佛與異生的差別。以諸差別之事由心而起,依心而住,若能善觀心者,則能通達諸法之相,亦能究竟解脫。如經云「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若能如此如實觀察,名之曰心地觀。所以若人善觀此心,了知心之本性,即能如實了知一切諸法實性,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若人善觀於心,亦即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能了達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邪正,即能了知諸法法相,若了知諸法法相,即能依如實瞭解而修集福智,乃至即能證得究竟之涅槃,依此義故說心地觀。此心地觀即是本經之宗旨,亦即是觀大乘之境,修大乘之行,乃至證大乘之果。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本生諸事之說明。
二  譯史確實
古來諸師所宏揚之一切經典,近人從歷史上嚴格的考察起來,往往有不明確的地方,使人疑惑。例如楞嚴經、起信論等,皆以譯史不明致生疑竇,於宏揚流通及人的信仰上亦發生相當的不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