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精神是:以入世的姿態出世。
  儒學是“官學”,是“領導學”,是“幕僚學”,是培養領導與高參的專門教材。真正的儒士,熱衷於權勢,卻不是為了私欲,而是借助權勢實現利國、利民、利天下的理想。他們身入名利之中,心卻超然於名利之外,以最溫柔的方式,表達他們對人世、對世人的愛。
  承載事業的九種美德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我們現代人,一看到“德”字,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道德”,而且毫無疑問的,“道德”就是代表好人,不好的,便叫他“缺德”……“道”字是指體,“德”字是指用。所謂用,是指人們由生理、心理上所發出的種種行為的作用。
  經典回放
  選自《尚書》
  【原文】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柔有邦。
  【譯文】皋陶說:“寬厚而莊重,溫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幹而敬業,善於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每天能夠堅守上述九德中的三德,早晚恭敬努力地去實行,就可以做卿大夫。每天恭敬地實行九德中的六德,就可以成為諸候。”
  大師釋疑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上溯堯舜,下訖春秋秦穆公,史稱由孔子編纂而成,用作教材,又名《書經》。據說《尚書》原有百篇。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幾乎失傳。漢以後陸續搜集補充至現存的58篇。
  栗:莊栗,謹慎的樣子。
  立:立事,意為有主見。
  願:愨願,即遲鈍、不靈活,意為講原則。
  亂:即治,喻才高於人。
  擾:安馴,意為善於變通。
  塞:實塞,意為不暴虐。
  有家:使之有家,意為可任命其為卿大夫。
  學儒一得:勿以完人標准要求別人
  儒家曆來把品德修養作為進取手段,清華大學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校訓,秉承了儒家的進取之意。何謂“厚德載物”?有深厚的品德基礎,才能承載遠大的事業。什么是“德”呢?有人簡單理解為做好人、做好事,雖未偏離主題,內容卻顯得太單薄,沒有發掘出“德”字的全部內涵。
  曆代對“德”字的定義都不一樣,儒家以“禮、義、仁、智、信”為五種基本品德。但這一定義過於簡略,大而無當,不易操作。一個“仁”字,研究半輩子都難以領會。皋陶所講的“九德”,簡明易行,似乎更科學而合理。它們與儒家“五德”並無沖突,但操作性更強。
  那么,需要多“厚”的德才能“載物”呢?這是不一定的,關鍵要看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高遠。好比蓋房子,兩層的房子,一般需要能夠承載五層重量的基礎。如果要蓋二十層的房子,普通的基礎就不行了,需用鋼筋水泥進行深灌。如果只想搭一個小茅棚子,根本不用考慮基礎問題,搭在沙灘上也不會倒塌。當然一般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不會滿足於一個小茅棚子,所以需要具備品德基礎。按皋陶的說法,能具備三德,就可當“卿大夫”,即中下層領導。能具備六德,就能當“諸侯”,即高層領導。九德是天子之德,一般人就不用想了。
  第一德是“寬而栗”,即寬厚而莊重。一般來說,寬厚的人比較隨和,無可無不可,久之別人就會對他失去敬畏心。如果神態莊重,別人就不敢輕視。你只要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優秀領導者,就能發現他們都具有寬厚而又莊重的特點,不怒而威,一看就像個大人物。只有寬厚沒有莊重的管理者,下屬也許會喜歡他,卻不會敬重他。這樣就不容易確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