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東海胊縣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代經商為業,累積偌大的財產,莊戶無數,僮僕萬餘人。糜子仲繼承祖先留下的基業,並擴大經營。
一 次,糜子仲到洛陽做生意,回程時,看到路旁一位頗有姿色的婦女,獨自在烈日下趕路。那婦人看到糜子仲的車子經過,招手攔車,請求糜子仲載她一程。糜子仲答 應了,便邀請婦人坐上車,自己則下車步行。走了一段路後,婦人再三請求糜子仲一起坐車。糜子仲上車之後,端身正坐,目不斜視,對那位婦人非常尊重。
車 行數裡後,婦人向糜子仲告辭,並自稱是南方火德星君,對他說: 我奉了上帝的命令,要去燒掉你的家產。因你一路來以禮相待,特別告訴你。 糜子仲嚇了一 跳,趕忙拜謝她,並請問避禍的方法。婦人說: 這是天命,我也不敢不執行。不過,你可以趕快回家,盡速將所有的財物都搬出來,可以減少一些損失。我晚一點 才來,留給你一些時間。
糜子仲聽了,快馬加鞭,飛奔到家,動員所有的僕傭將財物悉數搬到空園子中。過了中午,糜家的廚房果然失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把連綿數十間的房屋都燒毀了。
糜子仲因為火德星君的寬限而保留了大半家產,從此,不遺餘力地濟貧拔苦,救難扶危,無善不為,無惡不誡。
佛教說因果報應,常舉 影 與 響 作譬喻說明:陽光下,影子一定跟在身旁,形動影隨;在空谷中,一有發聲即有響應。有人對著空谷喊: 我喜歡你 ,空谷的回音一定也是 我喜歡你 ,絕不會變成 我討厭你 。因此,希望獲得什麼結果,就應種什麼因。
《法苑珠林》說: 一善念者,亦得善果報;一惡念者,亦得惡果報,如響應聲,如影隨形,是故善惡罪福各別。 糜子仲以禮待婦人,無絲毫褻瀆之心,一念之善,想不到竟挽回大半產業。看來,為善得福的感應,遠比以犧牲酒禮向上蒼神祇祈求福佑,要來得迅速且有效果。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