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北宋著名的詞人,他的天賦很高,七歲就能作文,神氣從容,氣度非凡。十四歲,張知白以 神童 的身份,將他推薦給朝廷,正巧趕上宋真宗親自主持的殿 試,便讓他參加考試。晏殊一見試題,就向真宗說: 這篇賦我十天前就已作過,草稿都還在。請皇上另外出題。 宋真宗非常欣賞他的誠實,特別嘉許,並賜同進 士出身。

    晏殊任職史館時期,天下太平無事,皇帝特許百官臣僚間自由舉行聚會,街市上的酒店飯館,到處可以見到喧囂的賓客,各地名勝也舉目可見專為官員休息玩樂準備的棚帳。當時,晏殊家很貧困,沒有作樂的閒錢,他就把自家兄弟找來,閉門讀書。

    有一天,朝廷要挑選一位任輔佐太子的官職,宰相和吏部官員各自呈上適合的人選,宋真宗則屬意晏殊。宰相和吏部官員無法理解真宗的想法,真宗說: 聽說館閣臣僚夜以繼日嬉戲遊玩,宴飲無度。只有晏殊閉門不出,與兄弟讀書。這樣謹厚的人,正是輔佐太子的最佳人選。

    晏殊得到宣召,進宮見真宗,真宗將任命他的理由告訴他。晏殊很誠實地回答: 我並不是不愛遊玩宴飲,只是因為家境貧困,沒有閒錢。如果有錢,我大概也會去吃喝玩樂。 宋真宗聽完晏殊的誠實話,更加贊賞、信任。宋仁宗即位後,晏殊終于大受重用。

    在 沒有利害關系的事件上誠實,或許比較容易;一旦涉及名聞利養,能夠誠實就是不可多得的美德了。功名是古代讀書人一輩子的目標,能夠通過殿試,更是無上殊 榮。應試的舉子誰不是先練習作題,一旦考題正是自己曾習作過的,無不雀躍萬分,視為上天的寵顧。可是晏殊卻甘願放棄熟悉的題目,只為了不違背誠實的本性。 而在獲得真宗的宣召時,也大可順著真宗的印象,表現自己恭儉、勤學的生活態度,他卻坦然說明自己的窘境,不沽名釣譽。《自在王菩薩經》說: 不貪利養,是 則名戒。 晏殊確實可以稱是善持不貪戒的人啊!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