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慧布禪師本身有修持也很有願力,他說往生極樂世界在 那裡享樂,不如發大悲心,在三惡道救度痛苦眾生,豈非更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學佛的意義呢?元照律師受到這段文章影響,也發願不要往生極樂世界,願在三惡 道救度眾生。
從此以後,元照律師如果看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毀謗、輕視對方,認為這是逃避、是小乘。
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識茫茫渺渺,這時自己既沒辦法起大悲心,也沒辦法思惟所謂不增不減的空義。元照大師這才發現多年來那種願心,其實是很脆弱的。那種想法並不符合自己的根性,法不應機,當時假如自己斷氣了,不知道能去哪裡?
病 好之後,他對以前的觀念深自懺悔、痛責。後來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其中寫道:「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得到無生法忍,需要經常跟在佛的身 邊。」意思是說,要先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這樣不但不會退失,而且會上進。又看到《淨土十疑論》裡說:「具足煩惱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願意出生在 娑婆世界救度痛苦眾生,但這是做不到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要好好撫養,如果離開父母,嬰兒就沒辦法成長會死亡;或像一隻剛出生的小鳥,必須依靠樹枝,不能 因為牠是一隻鳥,就把牠拋到空中去。」
元照律師非常認同,知道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就盡棄所學,此後專看淨土經論,專念彌陀名號,終此一生沒再離開過這個法門。
後來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寫的:「凡是專修念佛,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雜修,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不到三五人往生。」元照律師就依據善導大師的開示,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這樣說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便是元照律師一生學佛智慧的結晶。
佛法看人的價值與世俗不同。世俗往往以賺多少錢、什麼地位、或什麼樣的學位來衡量,但佛法看人生的標準剛好相反。
佛法看人生就是說,要知道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把解脫生死輪迴,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這樣,就算沒受過教育不識字,佛陀也會稱讚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則就算有好幾個博士學位,佛陀也會說他是個愚痴的人。
(〈小經三段文兩重因果〉二○○四.二.廿三)
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一、應當發願,願生極樂
《阿 彌陀經》的宗旨,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極樂世界的救主--  阿彌陀佛,祂成佛以來十劫之間,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喚我們,祈求我們讓祂救度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在好幾部經典中,勸導我們一定要發願,願生極樂世界。 譬如在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段勸往生的是: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二段是: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段是: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可說釋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勸導,希望我們務必要往生極樂世界。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五一頁)
二、一般對「善根福德因緣」的誤解
往 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從消極上來講,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這十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解釋說,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度萬行, 以菩提心的善根為因,以六度萬行的福德為緣,因緣和合,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須要多,所謂的「多善根」,就是要發無上菩提心;因為剛 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釋是菩提心,那麼菩提心不可以少,什麼叫少呢?以成就阿羅漢果位來說,就是屬於少善根,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不在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成 佛。往生極樂世界無非是為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釋是,必須要自己發無上菩提心,做為往生之因;既然發了菩提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