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相願生    其來有自
大 師曾經看到「西方變相圖」,大爲震撼,便生欣慕淨土深願往生之情而讚歎地說:「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所謂「西方變相圖」是描繪西方阿彌陀佛之淨土莊 嚴的圖畫,「變」即是轉變,將極樂淨土之相轉變爲圖畫,以令人觀賞,啟人欣慕。大師一見「西方變相圖」便大爲感動,欣求淨土之深切願心,始終不二,始終一 貫,可見大師宿善之厚,其來有自。
六、深歸觀經    親證三昧
大師到了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與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歎地說:「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觀無量壽經》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不只爲淨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體的敏銳注目,演講、讀誦此經的可說是所在多有。
就「時」與「機」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覺末法之時,則宣說救度罪惡生死凡夫之教法的這一部《觀經》之廣受重視與喜愛是極其當然的。
《新修往生傳》如此記載:「後遁跡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觀想忘疲,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
終南山在帝都長安之南,而悟真寺則在終南山之藍田縣,係隋朝開皇年間淨業法師所創建,後來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師相繼住錫,他們都修持淨土法門,故悟真寺可謂信仰淨土的實踐道場。而大師二十幾歲便親證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七、訪師求道    徹悟真髓
唐貞觀年中,大師二十餘歲,初聞道綽禪師在晉陽開闡淨土宗風,乃不遠千里,從而問津。對於大師的來訪,道綽禪師心中很歡喜,知道眼前這位青年行者將是自己的後繼者,因而爲其徹說彌陀本願與《觀經》真義。
《觀經》的真髓精神必須以《大經》解釋始能顯明,亦即十三觀的觀佛三昧是所捨的,唯有信佛本願念佛名號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師在道綽禪師的指導之下,一切疑問當下冰解而體悟《觀經》的奧義。
如是親蒙面授《觀經》幽意,徹悟淨土真髓,深歸彌陀本願,成爲道綽禪師門下面授之傑出弟子。
道綽禪師繼承曇鸞大師的宗風,唯信彌陀本願之救度,唯念彌陀本願之名號;一生中敷演《觀經》兩百遍,其化風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齊歸。
八、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依據《新修往生傳》記載,大師訪道綽禪師時,正逢玄冬之首,寒風凜凜,旅途重重,風飄落葉,填滿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覺已度數日,忽聞空中有聲音說:「可得前行,所在遊履,無復掛礙。」於是忘疲出坑,至道綽禪師之玄中寺。
之後大師註解《觀經》,以「二河白道喻」描繪自己入信的過程,曾記述無人空曠之荒野踽踽獨行,令人感受到那時絕處逢生的體驗。
九、徑路修行      唯在念佛
有關大師參謁道綽禪師的經過,《續高僧傳》簡略地說:「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禪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大師所住之悟真寺與道宣律師所住之豐德寺同在終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極樂,因爲仰仗的是彌陀大願業力之故。故大師有名的〈勸化偈〉云:
漸漸雞皮鶴髮  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但念阿彌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徑路」,「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在此可知大師之念佛宗風,乃受教於道綽禪師,而道綽禪師則傳承自曇鸞大師。
十、至誠念佛    行持勤篤
大師之遇道綽禪師,如魚得水,親蒙瀉瓶之教;至貞觀十九年道綽禪師八十四歲  (六四五) 往生之後,又回到悟真寺,時大師三十三歲。
被仰爲親證三昧之聖者善導大師,日常行持甚爲勤篤,其具體情形,《淨土往生傳》這樣地記載:
入堂則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