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釋經文
甲一、序分
乙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今天開始講解經文。
凡是佛經,皆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又分兩科:(1)證信序,(2)發起序。今先講證信序。
上面這段經文,即是證信序。此段經文,是世尊將入涅槃之時,阿難尊者問佛:世尊圓寂之後,弟子們結集法藏,一切經首,應安何等字句?佛答:「一切經首,應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點,與大眾某某等若干人俱。」此即經家所謂六成就。因為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說的統統是因緣法 ── 一切法皆從因緣生。世尊開法會,自有開法會的因緣,但必須有此六種因緣,才能成就法會,所以每部經首,必須將它說一說。有此一段經文,就可證明這是佛說的經,故名證信序。佛教大小乘經,都是阿難尊者所背誦出來的。佛弟子中,各有一個第一,而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多聞第一,按現在名詞,叫做記憶力特別強,他有此大智慧,佛所說的法,他都能背誦出來。故結集法藏時,大家公推阿難尊者陞座,代表佛說法,將佛住世講過的佛經,一一背誦出來。阿難尊者於是在宣講每一部佛經之初,必定宣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點,與某某大眾等若干人俱。」然後宣說該部佛經之內容──正宗分及流通分,如何如何,經大眾通過之後,記錄起來。那時印度尚未發明紙,而是用貝多羅樹的樹葉紀錄的。此即成為佛教最原始集結的法藏。
以下分別解釋六成就意義:
「如是我聞」,此一句經,有兩個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如是二字,古來祖師解釋經時有很多種,我平常講經,都分三種解釋。第一、如是二字是「顯理之詞」,顯真如實相之理。今先消文,怎麼叫如,怎麼叫是?不異名如,無非曰是。既已消文,再來顯理。一部經有一部經的理,現在就講這部十六觀經之理,十六觀經之理,怎麼名如?怎麼叫是?十六觀經所講的是什麼理呢?所講的是實相妙理。實相妙理,三世不易。不易就是不變易,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復如此,永遠不變的,若是有變動,便成了生滅法。實相妙理,他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他都不會變動,三世不易故叫做如。今觀經所顯者,實相妙理;實相妙理,三世不易故名「如」。怎麼叫是呢?依實相妙理,觀想念佛,絕對無非,故曰「是」。以此顯十六觀經之理體。第二種解釋,信順之詞。佛所說法,為弟子者,皆當信仰順從,若不信仰、不順從,便不名如是。「如是」者表示我們信仰,我們順從。這就叫信順之詞。第三種解釋,「如是」二字,指法之詞。如是即指這部十六觀經,觀想念佛之法,此是最淺顯之解釋。有了指法之詞的淺顯解釋,意義已明,何必還要作顯理及信順之重釋?答:必須如此解釋,何以故?須知「如是」兩字,指十六觀經之法,而十六觀經之理,你若不懂,就必須去聽講,聽講就必須信順,如不信順,聽了等於未聽。能信順者是我們的心,所信順者為實相妙理,觀想念佛。觀想念佛,還須依實相妙理。佛說每一部經,都以實相妙理為體,所以要顯理。由淺入深,再由深講到淺,有此三種的解釋,才能曲盡義理。為什麼將信成就列於經首?因佛法如大海,唯信為能入。世間有「望洋興嘆」之語,佛法亦如是,若無信心,不能深入法海,得不到法益,徒自「望法海興嘆」。
「我聞」二字是聞成就。我者阿難自稱之詞。因為世尊圓寂之後,阿難尊者於結集法藏,陞座說法之時,諸佛加被,頓時莊嚴如佛,大眾心疑是否阿難已成佛?所以阿難先為表明,如是法門,乃我親從佛聞,非屬己智。「如是我聞」一語出口,群疑頓息。今將「如是我聞」四字聯起來解釋,即如是 ── 十六觀經,是我阿難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