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釋經文
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初、序分分二
初、證信序  二、發起序
乙初、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證信有六:
一、「如是」者,即指正宗所說之法。稱理云如,離非曰是。決定可信,故云如是。
二、「我聞」者,阿難親從佛聞,明非自說。諸法無我,無我則無聞;隨俗假名,故說為我。
三、「一時」者,始從眾集,終至畢席。一期之時,簡非餘時也。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可定指,故云一時。又,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曆數不同,流布他方,人難曉故。又復諸經,或有一席未能終畢,至後結集,方綴成文,前後不一,難為標指。即如今經,闍王造逆,如來說經,阿難重述,豈是同時?故以一言,包羅斯盡。
四、「佛」者,說教之主,顯非餘人。即指開示淨土釋迦大師也。佛翻為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諸菩薩,故名大覺。
五、在王舍下,說經之處。(以上錄靈芝疏)
王舍城:梵云羅閱祇伽羅,在中印度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自上茅城之舊都,遷居於此。城周圍有五山圍繞。靈鷲即五山之一。天台疏解釋此山得名因緣有三:一約諸王治化釋,二約移居免火釋,三約畏罪得處釋。文繁不錄。詳於智度論卷三,及西域記九。
耆闍崛,此翻靈鷲,諸聖仙靈依之而住。又名鷲頭,峰形似鷲。或眾鷲所棲,因以為名。天台疏釋山名亦三:一約聖靈依住釋,二約山形似鷲釋,三約鷲鳥棲隱釋。
六、大比丘等,同聞之眾。有二:一、聲聞眾,二、菩薩眾。若論志願,則菩薩為先;今取威儀,故聲聞居首。(靈芝疏)
先說聲聞眾
 
與者,共也。梵語摩訶,此云大。大義有三:謂大、多、勝。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德量大故。遍解內外經書,名曰多—識解多故。出九十五種上,號為勝—知見勝故。(天台疏一
比丘:因名比丘,有三義:乞士、怖魔、破惡也。果號阿羅漢,亦三義:應供、殺賊、無生也。梵語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和合無諍,羯磨說戒,能辦一切滅惡生善之事,故名為眾。(靈芝疏)
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屬弟子。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目連、身子共二百五十。其先並是事火外道,久受勤苦,都無所證;一見如來,便登聖果。感佛恩深,故常隨侍。(靈芝疏)      同時一處曰俱。
次明菩薩眾
菩薩,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廣覺一切有情故。三萬二千,數也。(靈芝疏云:「三萬二千,總舉上首眷屬之眾。」)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亦云妙首,又云妙吉祥。入法正位,名法王子。智德獨尊,故為上首。(直指疏)
智度論曰:「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菩薩為育於法王佛陀之家者,皆法王子也。而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則以其在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法華文句記:「經稱文殊為法王子,有二義: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為菩薩眾首。」眾首即上首也。上首者,一座大眾中之主位也。(箋註)
以上列大小聽眾以證信也。諸經通有,亦名通序。(直指疏)
大本小本彌陀經,列眾甚廣,今經最略。翻傳適時,各其志也。計應更列人天雜眾,下流通云:無量諸天龍夜叉等。即知序中亦略之耳。(靈芝疏)
乙二、發起序
初、正明囚父  二、明欲害母
諸經緣起,隨事不同。今經乃以殺逆為發起者,略有二意:一、欲彰此界眾生,極可厭惡,親生膝下,尚敢危害,況於餘人。意令末世欣樂淨土故。二、為表此方機緣,非遭極苦,不念脫離求往生故。故下韋提希云:「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等。(靈芝疏)
丙初、正明囚父分四
初、闍世太子幽禁父王  二、國太夫人密奉麩漿
三、王請戒法以濟心神  四、法食兼資日久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