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牒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一、總標人法立名
「觀世音菩薩」是人的名稱;「普門」,是觀世音菩薩修學聖道所證悟之法門名稱。觀世音菩薩是能證悟的人,普門是他所證悟的法,人、法合起來,作為這一品的名稱。
二、觀世音的譯名
「觀 世音菩薩」,竺法護尊者譯為「光世音」。「光」是光明。這個世界上有太陽、有月亮的光明,還有燈的光明;但是,現在「光世音」的光明不是這三種光明,而是 佛菩薩內心的大慈悲光明、大智慧光明。這種光明是一切眾生所缺少的,也是最需要的。觀世音菩薩具有這樣的大慈悲、大智慧光明,來利益我們這個世間,這樣的 翻譯意義很好。
唐三藏玄奘法師譯為「觀自在菩薩」(也有譯為「觀世自在」的)。「觀」就是大智 慧。如果你常常歡喜靜坐,就會感覺「自在」二字是很好的。修行的境界,初開始的時候是不自在的,不是那麼順利;想要讓自己這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 寂」,是很難很難的。但是,經過長期的用功,慢慢地這一念心就調柔了,也就能安住不動,就會感覺到自在一點了。但這只是一個很粗淺的小境界!
佛 菩薩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時,都是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修這樣高深法門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也都是初開始時不那麼自在,一旦成功了,大自在的境界就現前 了。所以,這個「觀自在」,若按照觀世音菩薩自己修行的境界來說,就是修行成功、得大自在了。不管是觀第一義諦,或是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無障礙的境 界,故曰「觀自在」。
約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廣度眾生這方面說,也可以解釋「觀自在」。觀世音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的時候,雖然眾生剛強難度,而觀世音菩薩還是很自在的。因為,觀世音菩薩雖然來到眾生的世界,但是眾生的世界卻不能染污他,也不能影響他,他還能保持大自在的境界。
這是從觀世音菩薩自己修行成功、或發大悲心廣度眾生這二方面,來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大自在,所以尊稱為「觀自在菩薩」。
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用字與竺法護尊者、玄奘法師不一樣,這在〈普門品〉中有很好的詮釋,說明觀世音菩薩何以名為「觀世音」,在此我們就不加以重複,等到正文時再說明。
三、釋菩薩名義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中國人歡喜簡略,因此簡稱為「菩薩」。
什麼是「菩提」?菩提是三乘聖人無漏、清淨無分別的智慧,通於聲聞、緣覺、佛,因此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
「薩 埵」就是「有情」,鳩摩羅什法師譯為「眾生」,是指希求聖道、希求菩提的有情;如果以人的立場來說,就是希求菩提的人。「薩埵」或者譯為「勇猛」,勇猛精 進的希求菩提;未得菩提即是凡夫,已得菩提就是入聖位了。若是加上「摩訶薩」,即「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那就包含特別的意思在內,是單指發無上菩提心的大 乘菩薩境界,而不通於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了。現在說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他在過去已經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正是倒駕慈航的意思,當然這是大菩薩的境界。
我 們讀《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或讀《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會知道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二位大弟子之一,也是阿彌陀佛國的大菩薩,不是住在我 們這個世界的。然而,觀世音菩薩有大悲心,雖在阿彌陀佛國幫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但是他也會到他方世界去廣度眾生。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例如中國的普 陀山,那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有很多人去禮拜,能夠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相好光明。但是在《華嚴經》中,敘述印度南方的海邊有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就住在那 裡。在《大唐西域記》裡提到:如果有人不怕艱難,到那裡是會見到觀世音菩薩的。不過,這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到別的世界去度化眾生的地點。
然而,我們這個世界與觀世音菩薩的因緣,的確是特別殊勝!尤其是大乘佛教弘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