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府(今湖南常德)文殊心道禪師,太平慧懃禪師之法嗣,俗姓徐,眉州(今四川眉縣)人。心道禪師三十歲出家得度,後往成都學習唯識宗思想,自以為達到了極致。
  一日,同舍的一位道友詰問他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摐(chuang)然(眾多、紛錯),心識安在?”
  心道禪師被問得茫然不知應對。
  于是,心道禪師便出關遊學,週流江淮,後抵舒州太平佛鑑慧懃禪師座下請益。
  一日,佛鑑禪師夜參,舉趙州柏樹子公案——
  雪竇重顯禪師一日與一禪客談論趙州宗旨。禪客說道,法眼禪師曾經在金陵偶然遇到趙州和尚的侍者覺鐵嘴,便問:“趙州柏樹子因緣記得否?”覺鐵嘴道:“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法眼禪師一聽,便拊掌嘆道:“真自師子窟中來。”禪客講完此公案,便問重顯禪師,覺鐵嘴說趙州沒有說過柏樹子的話,而法眼禪師卻肯定了他,法眼禪師的意旨究竟是什麼?重顯禪師道,宗門抑揚,那有規轍?當時以苦行著稱的韓大伯亦在旁邊,當他聽到重顯禪師的答話後,便偷偷地笑著走開了。重顯禪師送走禪客後,回頭便責備韓大伯道:“我偶客語,爾乃敢慢笑,笑何事?”韓大伯道:“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重顯禪師道:“豈有說乎?”  韓大伯以偈答曰:
  “一兔橫身當古道,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
  重顯禪師一聽,感到非常驚詫,于是便與韓大伯結為友。
  當佛鑑禪師舉至“覺鐵嘴雲,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這一句話時,心道禪師忽然生起大的疑情來。
  于是他便就此疑情,日夜參究。
  提撕既久,一天黃昏,心道禪師豁然大悟。于是他便直趨丈室,擬向佛鑑禪師陳述自己之所悟。佛鑑禪師見他來了,便閉門不出。
  心道禪師在窗外喊道:“和尚莫謾(哄騙)某甲。”
  佛鑑禪師道:“十方無壁落(界限、限制),何不入門來?”
  心道禪師便用拳頭擊破窗紙。
  佛鑑禪師于是開門出來,一把揪住他,威逼道:“道!道!”
  心道禪師便用兩手捧著佛鑑禪師的頭,作出口啐(唾)狀,然後走開。
  後來,心道禪師作偈,呈佛鑑禪師雲:
  “趙州有個柏樹話,禪客相傳遍天下。
  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向根源會。
  覺公說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面罵。
  禪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佛鑑禪師覽其偈,對心道禪師大加贊賞,並給予印可,後又命他分座接眾。
  心道禪師悟道後,一度應襄州太守之邀請,開法于天寧寺,不久又移居大別文殊寺。
  北宋宣和改元(1119),徽宗皇帝聽信道士林靈素排佛之建議,下詔改僧號為德士,並令僧尼一律加戴冠巾。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心道禪師抱著隨緣應化的樂觀態度。曾上堂示眾雲:
  “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酌迷仙酎(zhou,醇酒),同唱步虛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棋布軒前,妙著出神機之外。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只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回一幻身。”
  宣和二年(1120)九月,皇帝又下詔恢復僧制。心道禪師又上堂雲:“不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閒思想,大底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讖(預言)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