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刑郭祥正居士,白雲守端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功甫,號淨空居士,太平州當塗(今安徽境內)人。郭祥正居士少有詩名,中進士後,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為保信軍節度判官,後受王安石排擠,以中殿丞致仕(隱退),出為汀州通判。不久又棄官隱居青山,其居所名“醉吟庵”。祥正居士少時即志樂泉石,不羨紛華。辭官後,他便一心投入宗門,參究生死大事。
  北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楊歧方會禪師的法嗣白雲守端禪師住廬山歸宗寺,祥正居士即往參心要。後白雲禪師移住舒州白雲海會寺,祥正居士亦從而請益,往來甚密。
  一日,祥正居士禮謁白雲禪師,正好趕上白雲禪師上堂。
  白雲禪師示眾道:“夜來枕上作得個山頌,謝功甫(郭祥正居士之字)大儒,廬山二十年之舊,今日遠訪白雲之勤。當須舉與大眾,請已(以)後分明舉似諸方。此頌豈唯謝功甫大儒,直要與天下有鼻孔衲僧脫著肉汗衫。莫言不道!”接著便說頌曰: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祥正居士聞後,心中忽然生起大疑情來,耿耿于懷,透脫不得,亦放下不得。
  經過幾天的參究,一日,祥正居士偶然聽到有一小兒背誦這道偈頌,忽然有省。于是他便作書報告白雲禪師,白雲禪師遂作偈答曰:
  “藏身不用縮頭,斂蹟何須收腳?
  金烏半夜遼天,玉兔趕他不著。”
  為了進一步勘驗郭祥正居士,一日,祥正居士來參,白雲禪師問道:“牛醇(同“馴”)乎?”
  ﹝古人把觀心做功夫比作牧牛。牛馴服了,表示功夫上路。﹞
  祥正居士道:“醇矣。”
  白雲禪師一聽,便厲聲呵斥。
  祥正居士不覺起身拱立。
  白雲禪師便道:“醇乎醇乎,南泉、大溈無異此也。”
  ﹝南泉、溈山二禪師都曾提到,百年之後,要化作一頭水牯牛。﹞
  從此以後,祥正居士再不疑滯。
  郭祥正居士悟道後,即開始遊方參學,先後禮謁過五祖法演、佛印了元等大德。
  在雲居,祥正居士曾請佛印禪師升座說法。
  祥正居士拈香雲:
  “覺地相逢一何早,鶻臭布衫今脫了。
  要識雲居一句玄,珍重後園驢吃草。”
  說完此偈,便召大眾雲:“此一瓣香,燻天炙地去也。”
  佛印禪師一聽,便道:“今日不著便,被這漢當面塗湖。”
  說完,拈拄杖便打,並說偈道:
  “謝公千裡來相訪,共話東山竹徑深。
  借與一龍騎出洞,若逢天旱便為霖。”
  說完偈,佛印禪師便擲杖下座。
  祥正居士于是便禮拜。
  佛印禪師問道:“收得龍麼?”
  祥正居士道:“已在這裡。”
  佛印禪師又問道:“作麼生騎?”
  祥正居士便擺手作舞而行。
  佛印禪師于是拊掌贊嘆道:“只有這漢,猶較些子。”
  郭祥正居士生前著有《醉吟庵詩文》(又稱《青山集》)三十卷。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