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證悟,首先將五濁國土與極樂世界做對比。「諸天共器」這一行,就是舉出五濁惡世不平等的差別相狀,而「願往生者」這一行是舉出極樂國土平等一味無別的相狀。
「諸 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這幾句話很有文學內涵,文章優美,這個典故出自《維摩詰經.佛國品》:「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食有異。」諸天,譬如 四天王天、忉利王、夜摩天等,這些天人吃飯的時候,飯碗是眾寶所成的。同樣是眾寶所成的飯碗,而飯的顏色會隨著天人過去的福德多寡高低而有所不同,所以說 「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那麼,色不同,香味也不同,色香味不同,當然營養成份也不同。這段話是指天上境界的差別,不是平等一相。
「足 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維摩結經‧佛國品》裏說:有一位梵天王叫做螺髻梵王,他告訴舍利弗說:「我見釋迦牟尼佛的佛土,清淨莊嚴、纖塵無染,就像自在 天宮那樣。」可是舍利弗說:「我所見的國土,有丘陵坑坎,有荊棘沙礫,有土石諸山,充滿了種種穢惡不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以腳指按地,當下三千大千 世界眾寶莊嚴、清淨光明、纖塵不染。佛就告訴舍利弗說:「我的國土就像這樣的清淨。只是為了救度造罪造業的下劣眾生,所以才示現眾惡不淨之土。」
這段話是說,梵王所見的地是眾寶所成,可是舍利弗所見的地是沙礫荊棘、充滿污穢,所謂「梵王見金,舍利見礫」。這一點是就人的差別,不是平等一相。
極樂世界就不是這個樣子,都是平等一相,所以說「而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三三之品」就是三輩九品,眾生有三輩九品,可是,「同一念佛無別道」,因此,正覺華化生出來都沒有差別,所以說「今無一二之殊」,顯示平等一相,亦即「無一二之殊  -- 平等一相」。
淄澠一味喻
「亦如淄 澠一味,焉可思議」:淄、澠是山東省兩條河的名字,這兩條河的水在陸地上的時候當然味道不相同,可是到了大海,就同一個味道了,平等沒有差別。所以說,在 這娑婆世界根機有善惡利鈍,可是同樣念佛,這個法是強緣,使得善惡利鈍的凡夫都通通往生在正覺華上,所以就沒有「一二之殊」,沒有三、九、八十一種種的差 別之相。
五、生即無生
生即無生——
無生之生,往生即證無生。
曇鸞《往生論註》「無生之生」之文 (《往生論註》九二、九三頁):
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
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
非如三有,虛妄生也。
「生」有四生,就是剛剛講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有六道之生,或生於地獄、餓鬼、畜生,或生於阿修羅、天界、人間,但不管四生也好、六道之生也好,有生必有死,都會再度在三界六道中輪迴,所以,「生」是三界六道輪迴的根本。曇鸞大師就自設問答說:
「疑 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既然生是三界六道的根本,是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來源,有這個苦惱的身心,必定起惑、造業、受苦,此後 必定隨業流轉、再度出生,再度的「惑、業、苦」,這種無窮無盡的輪迴都是由「生」引起的。有生必死是必然的現象。那麼,願生淨土也是「生」,有生的時候, 也必有死的時候,倘若如此,則生死什麼時候才能夠了斷呢?
這是一般人的懷疑。

清淨本願,無生之生
曇鸞大師就解釋說:
「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意思是說,「有生必死」是娑婆世界必有的自然現象,然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為十方眾生所成的涅槃境界,本身是超越生死、不生不滅  -- 往生彌陀淨土,有生的時候,無死的時候,往生即證無生,如《無量壽經》所說的:「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三有」就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