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著述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著述

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濟群法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最初說法

首先說明一下,什麼叫法輪?輪,是印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的國家始終處在分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個輪寶飛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便歸順於他。這個輪寶非常的厲害!它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一切人見到這個寶,馬上就歸順他。同樣的,佛陀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眾生的煩惱,所以用輪寶作比喻,稱佛陀說法為轉法輪。

佛陀最初的說法,叫初轉法輪。前文曾經提到,憍陳如等五人最初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當時他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苦修六年,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後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復了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事不理解,認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這件事,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於是他們五人商量了一陣,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里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後來,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如等人遠遠看見佛祖走來,相約採取一致態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祖真的走近他們時,這幾個人出於權威的壓力,都不自覺地都站起迎接,並侍奉他。但他們神色很不自然,佛祖看到這局面,才對他們說出:「汝等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不成」。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悅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四諦法門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法輪的內容是四諦法門。即苦、集、滅、道四諦法門,這在佛法裏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沒有離開四諦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識、禪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個修行都沒有離開四諦。我們可以這樣說:四諦,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諦,有真實的、真理的意思。四諦,就是四種真理。四諦,又稱四聖諦。四聖諦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理。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一種生命狀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諦裏面都給我們講得十分清楚。四諦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二諦。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從哪里來的?苦集二諦就解答了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煩惱,證真實;道,是八正道,證得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那麼應該做些什麼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證得寂滅。

四諦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程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為一個醫生,首先要瞭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得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麼的,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步要瞭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能治好,能把此病治到什麼程度?如果這個人的病已到晚期,無藥可醫,你還拼命去治,到頭來治一陣還是白治。你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醫,對方也花了很多錢治病,結果勞命又傷財,是不是?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灶什麼的,他的病才能夠治好。不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就成了治標不治本了嗎?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良醫。他把我們每個眾生,當作他的病人。當他找到眾生產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諦。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他給眾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方,這就是滅、道二諦!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四諦法門揭示了眾生的病狀(苦諦),病根(集諦),健康的狀況(滅諦),治病的方式(道諦)。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四諦法門,首先是苦諦。苦諦是什麼呢?是說眾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歷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闢地論述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意義出發,佛教依人的感受說有三苦:一、依苦受,說有苦苦,二、依樂受,說有壞苦;三、依捨受,說有行苦。總之,任何感受結果都是苦的。廣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現在先依苦受談苦苦,此有八種: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的住胎,當時是什麼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記,但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生下來的時候剛落地時,是呱呱大哭的,這哭聲不知道意味著什麼,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這世界不適應,不習慣,而發出的哭聲,不過慢慢會習慣了。人的誕生,伴隨著生命的未來,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不能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儘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痛發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沒有哪一個人說;他最喜歡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詩人楊萬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誰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面看,為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遊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之樂,但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景;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裏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在座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歷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面對良辰美景,也是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天,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面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志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後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描寫美人高士,極盡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因緣所限,偏住到一個院子裏,一天到晚吵得雞吠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歷過這種痛苦:「月有陰晴園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與情人、親朋好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最常見,也是永恒的話題之一。寫情人之間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啦!這是表現死別之苦。如柳詠《雨霖霖》:「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表現生離的詩句。又如李白懷念故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啦!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諸如此類的文學作品,從古到今,表現離情別緒的,多得是。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你愛上某一個人,人家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想安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愛好,但往往得不到滿足。儘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進官埸;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賺錢的職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還有什麼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於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也稱五蘊盛苦、五取蘊苦。這種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綜合,前面所說的七種苦都由此而生。五蘊和合的生命體,像火一樣熾熱地燃燒,心理上,有貪瞋癡等煩惱的擾亂;生理上,地水火風一旦不調,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的煩燥不安,苦悶孤獨,空虛無聊,憂傷焦慮……。五蘊熾盛,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正所謂:沒錢痛苦,有錢痛苦,有事沒事也會痛苦。如《紅樓夢》形容賈寶玉的性格有這樣的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五蘊熾盛大苦。

苦諦的八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陰苦總結了身心諸苦。由於身心活動都是造業,這又牽連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盛陰苦不僅是聚集各種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連續不斷,永無止期的根源。

其次,該講到壞苦了:壞苦是依樂受建立的痛苦。因此,壞苦我們一般不易察覺到了。有的人也許會說,人生有苦也有樂,你一下子中獎了,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富翁,出了幾塊錢,買了兩張獎券,換來一輛小轎車,出手十幾萬,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說是苦呢?但佛法認為這件事的本質也是痛苦的。因為快樂的背後蘊藏著不快樂,有這樣的一句話「樂極生悲」,便是這個道理。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城裏,有個青年人從外地到西昌打工,到了那裏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頭爛額的時候,身上還有六元錢,他去買了三張獎券,一下中了頭獎,得到一輛十幾萬的小轎車,他喜出望外!把這輛車賣了十萬零八千元,沒料到錢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殺死。此事成了該城電視臺的頭條新聞,一時哄動整個西昌城。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樂極生悲的活生生的現實。這件事充分地說明,壞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常發生。

那有的人說,我喜歡跳舞,當那些優美的曲子響起的時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檔,使人感到無比的輕鬆愉快,令人忘卻了一切煩惱。但假如規定你必須每天連續跳上十幾個小時,不讓你歇氣,跳到後來,簡直就要累死,恐怕以後見到舞廳,就會生厭,以後再也不想跳舞了。還有的說,我特別喜愛看電視,尤其是看國際藍球比賽。最令人興奮、激動的是莫過於看世界超級球星,對於一個藍球迷來說,看這樣的比賽,確實令人快樂,但如果規定你一天看上十幾個小時,看到後來,你就會頭昏腦脹,眼睛酸痛。再如我們肚子餓的時候,吃兩個饅頭,感到快樂,假如繼續讓你吃上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甚至更多,這時你還快樂得起來嗎?這就不是快樂,而是在受罪了,是不是?

上面所舉的僅僅是生活中的幾個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快樂,何嘗不都是這樣。如洗澡、親友見面、走的時間長了坐下休息等,這些快樂的特點是:一時間短暫,二把握不好就會引起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快樂問題的反思?首先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它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假如這種快樂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快樂的;假如不是這樣的話,足見這種快樂並非客觀的真實。因此通常的所謂快樂,只是因為人有了某種欲望之後,在得到適當滿足的情況下,產生了快樂的感覺。反之,假如沒有某種欲望,讓你去享受某種境界,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有時不但不會快樂,還會產生痛苦;在享受的時候,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時間一長了,就會生起厭倦的感覺;某種物欲的享受培養出來之後,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創造條件,來滿足這種需要,而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則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時,總是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放縱欲望,而縱欲的結果是後患無窮。由此看來,欲望帶來的快樂,實在是苦多樂少,因此佛家稱樂受為壞苦。

第三種叫行苦:行苦是依捨受建立的。行苦本身並不是苦,只是因為人有了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關係,才有了行苦。什麼叫行呢?行,是遷流轉變的意思,是指世間一切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變化無常,遷流生滅、不遑安住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當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無法去面對絕症和死亡。我們希望事業成功,就無法面對挫折和失敗。我們希望愛情永恒,就無法面對愛人的變心和離去。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無常的支配。無常的風在不斷地吹,無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燒。無常是無始無終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無常。整個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經歷著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相續變化的過程。在生滅變化不停的時光中,才見冬去,春又來臨,今日花開,明日花謝,美好的事物往往曇花一現。正所謂:「人生如夢,轉眼百年」。無常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

人類面對著這許多的痛苦,如何去改變它呢?其實,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改變人生的痛苦。從原始人的刀耕火種,直到今天高科技的發達,無非是想改變生活狀態,使人類活得幸福快樂。可是當我們仔細想想,現代人存在的痛苦難道比古代人少嗎?相反,現代人的生活,雖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居住的環境也發生了飛躍的變化,但卻沒有激發出人的幸福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即是人們的自然需求的產物,物質文明的誘惑力就在於慫恿人自由進取,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必然帶來激烈的競爭。為了追求物質享受,實現自我的價值,很多人放縱個人的欲望和意志,結果機遇和成功,必定是少數的。當個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實現時,就會感到痛苦和失落。

在當今國內的社會生活中,鐵飯碗、大鍋飯的打破,許多企業的破產,幹部終身制的廢除,無疑使很多的人產生痛苦和危機感。一種普遍的孤獨、失落、彷徨、焦慮的情緒正在滋生和蔓延。為了滿足生命意志的需求和人生的種種欲望,有什麼方法能使我們獲得人生的快樂呢?回答是否定的。叔本華發揮了佛教的意志論和人生苦難的思想,他認為,對於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志達到它的目的的狀況,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永遠無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質,決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慘的,因為人生不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拋擲,而且還要受到個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叔本華認為,當意志決定人生時,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自私自利是人們普遍的行為準則。因此人生猶如戰場,社會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競爭,彼此壓迫的埸所。憎惡、仇恨、暴力和罪惡就充斥整個世界。

佛法認為要解決人類的痛苦,不能只從外界的環境去尋找原因,如果通過改善外在環境來解決人的痛苦,這只是揚湯止沸的。真正解決人生痛苦的辦法,要從人的生命內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諦。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解決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辦法。這就要進入道諦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應該怎樣修?對這個問題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為念幾句佛號,或者念念密宗的咒啊、誦一本經、拜幾拜佛,就是修行了。雖然這也屬於修行的一種方式,但修道遠遠不僅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要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為,改變你的語言。修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看經書、念佛、拜佛都是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為人處事,服務於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依然故我,自己的煩惱、不良習氣、為人處事,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好不到那裏去,甚至更差,這算什麼修行啊?人家說你一句,你照樣瞋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樣起貪心。該罵的還是照罵,該打的照打,該貪的照貪不誤。這算什麼修行呀?你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貪瞋癡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少,這就算不了什麼修行。是不是?我們只有把自己的貪瞋癡,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為濃縮到極小的範圍,或者說捨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談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說道諦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徑、方法,所謂的八正道就是八種滅除痛苦,證得的正道。《中阿含經》說八正道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稱作「八聖道」,「八由行」,「八聖道支」等。其具體的內容說起來,實在太多。總之,普賢十大願王的內容,也就是道諦的內容,我們倘能依《普賢行願品》修行,便能斷煩惱,證真實,成就無上佛果。

殷勤勸請 佛陀說法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成等正覺的覺字,本來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說這種智慧是沒有邪見、偏廢的智慧。法界是沒有窮盡的,虛空界也是沒有窮盡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剎,都像極微塵那麼的多,在每一個極微塵裏邊,又各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這種極微塵數廣大佛剎的每一個佛剎裏頭,念念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佛陀在成佛。動一個念頭,就有這樣多的佛成佛。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圍繞著一切諸佛。圍繞諸佛幹什麼呀?就是為了要勸請一切諸佛,來轉法輪,說法救度眾生。在無佛出世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請法師、善知識說法,我們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而我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請佛轉法輪不是嘴上說請,心裏沒有表示;也不是心裏想,語言上沒有一個虔誠的表示。不是這樣的。真正的虔誠自己要感覺到整個身心都投入,這就是身口意三業。種種方便,就是想盡辦法,非常熱情的去請轉妙法輪。請佛陀給我們說法吧!請您不要入涅槃。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時,他觀察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發現根基太差,他悟道的道理太高深了。他覺得為這個世界上的人說法,他們恐怕不能理解。他就準備入涅槃了。這個時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說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後,就來到我們人間。他說:「佛陀啊!請您慈悲、慈悲吧!請您不要入涅槃吧!我們這個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個佛出世,要是您入涅槃後,眾生怎麼辦呢」?他在佛的面前殷勤勸請佛陀說法,救度眾生。最後佛陀慈悲,才答應了他的請求,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要常常勸請一切諸佛、善知識、高僧大德們為眾生說法,勸請他們說法的熱情是不斷的,是要盡未來際的。因為我們只有請佛住世,請轉法輪,請佛為我們說法,人類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請法的功德非常大。普賢菩薩的第六個大願:「請轉法輪」就給大家講到這裏。

【書籍目錄】
第1頁:整理者說 第2頁:第一章、導論
第3頁:第二章、序分 第4頁:第三章、禮敬諸佛願
第5頁:第四章、稱讚如來願 第6頁: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第7頁:第六章、懺悔業障願 第8頁:第七章、隨喜功德願
第9頁: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第10頁:第九章、請佛住世願
第11頁: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第12頁:第十一章、恒順眾生願
第13頁:第十二章、普皆回向願 第14頁:第十三章、受持利益
第15頁:第十四章、略說前七願 第16頁:第十五章、廣頌第八、九願
第17頁:第十六章、本經的殊勝 第18頁:第十七章、結歸
第19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