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思、智慧、愛 證嚴法師著

靜思、智慧、愛 證嚴法師著

卷二 智慧 之 修行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9.修行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所作未辦

  假若有一天,我們的親人說:「啊!可能再沒有幾日我就要『走』了!」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很痛苦,這就是親情難斷、親情產生的煩惱。別說親情難斷,有時候我若說:「我覺得自己最近身體很不好,到底我還剩多少時間……?」有的人一聽眼眶就紅,這也是情未斷啊!這就叫做「悲感」,雖然時間尚未到,我只是這樣說說而已,你們就產生一種「此時就將要舍離我」的感情,這都是「所作未辦」——修行的境界尚未很透徹,還無法解脫。

  修行就是要修得來去自在,連親情都要看得很透徹,緣聚的時候,大家相處在一起,互相鼓勵,彼此敬愛;該去的時候,我們也要灑灑脫脫、自自在在地去。

  有的人會問我如何解脫舍離親情的痛苦?我就說:「只要看得開,就能夠解脫;若不能看開,還是一樣痛苦。」我也有親情,但是我的看法與你們不同,你們用感情把病人拖住,既割不斷又靠不近,對他本身而言也是很痛苦的,設若我們能灑灑脫脫地說斷就斷,以智慧的利劍斬斷情絲,該斷之時不要藕斷絲連,就能彼此解脫了。

  留不住的生命,若勉強用情將他綁住,不僅對方痛苦,自己也被情束縛。

  例如在我的生父往生後,經過兩個多月,我的一個弟弟也忽然往生了,我並沒表現出異樣,大家也不知道某人怎麼了,即使是精舍裏也無人知道。當時我接到電話傳來的噩耗,還很平靜地對家人說:「該來就來,該去就去,你們要看得開。」去者無法挽回,看不開又能怎麼樣呢?誰人無親?何人無情?但是這分親情我們必須看開,一旦看開,就能放下、祝福他;看不開的人,哭哭啼啼影響了全家人,陰氣沉沉的,對往生者到底有什麼好處?就佛法而言,一面希望他解脫,一面又用煩惱情縛拉住他;像這樣,如何解脫呢?

  放掉依賴心

  有一種人在深入佛法後,即能接受佛陀的教導,用心體會人間萬象,雖然還有一些疑惑,但是一見到佛將入滅,他們能夠忽然覺悟——人生無常。佛陀常常說「無常」,但是他們沒有親眼見到這種境界,所以無法了解無常的境界究竟如何。不過一看到佛將滅度,他們就馬上能開悟——凡是有此人身,即使是修行高深如佛陀的境界,也會有寂滅的情形。

  另外,也有一種人,佛陀還在他身邊時,會有一種「常」的依賴感——即使今天沒聽懂,明天佛陀再繼續說就可以再聽到了;今天修得不好,還有明天、後天,甚至下個月、下一年……,所以他們仍有一種依靠的心理。直到佛將入滅時,他們一看到佛陀在彌留時期,就振作自立起來,佛陀對他們做最後的交代時,弟子們才深深覺悟,不敢再有依賴心。

  所以說:「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好像晚上忽然看見一道電光,點亮他們心中的慧燈。過去內心的慧燈一直無法點亮,為什麼無法點亮?就是依賴心,

  有依賴心的人一定很多,這些人認為反正佛陀在自己的身邊,今天沒有聽到佛法,還有明日。當佛將臨終、快咽下最後一口氣時,他們才趕緊自我警覺;此時此刻若不好好聽法,好好奉行佛法,一旦時機過去,以後就沒機會了。所以,他們內心的慧光忽然間發亮、覺悟了。

  因此,佛陀說眾生業重啊!他無法現身長留人間,否則佛將永遠住世,因為眾生業很重,又有依賴心,所以他寧願縮短年齡,與我們相同的壽命,如此大家才會知道佛是寶貴的。

  有時候我也會感嘆地說:「讓我去了再來吧!今生此世沒有人需要我,說不定來世之人會需要我。」這與佛陀當初寧願縮短年齡的心境一樣啊!

  珍惜眼前

  世間人常常在人往生後,才在口頭上歌功頌德,要不然就是用文章來表揚他,而他在世時卻不知珍惜。

  人就是這樣,物以稀為貴,得不到的東西才會覺得寶貴;若常常看得到、聽得到,就不覺得寶貴了。

  所作已辦

  有一種人已經修行至深刻體會無常的道理,因為跟隨佛陀已久,佛所說的教法他都了解,世間有生就有死,死是一種解脫,所以他視死如歸,不覺得佛陀入滅是一件痛苦的事,他已經把感情之事處理得很妥當,所以不會感到非常痛苦。

  「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他只是覺得佛為什麼這麼快就滅度了。其實,佛並沒有滅度啊!佛陀會倒駕慈航,這一期的壽命舍去之後,他還是永遠住於人間,即使去了,又會再來,佛並沒有滅度。

  聖人

  佛與我們一樣也必鬚生活,肚子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服、疲倦時要休息、壽命終了就要離開人間。我們不可將佛陀神化,不要認為佛是神,事實上佛不是神,那佛是什麼呢?是聖人!佛是真真實實的人,只是他的境界與凡夫不同,因為:

  第一、佛有智慧。
  第二、佛有仁德。
  第三、佛陀福慧具足。
  佛是位完人——完美、圓滿的人。

  和而不同

  聰明與智慧不同,聰明的人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他愛自己,不愛別人;他只會對人不滿意,不會原諒他人、容納他人。所以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君子的心量很大,能夠包容普天下的眾生,只要看到別人歡喜快樂,他時時刻刻都能表現一分和氣的形態,這就是智慧,也就是寬宏大量。

  而小人卻是「同而不和」,所謂「同而不和」是說他只在乎自己,認為只要能使自己高興,不管是否利益眾生,只顧自己興趣就要拚命去做,不斷爭取;完全都說自己對,別人絕對是錯的。自以為是,所以無法與大家和睦相處。

  利人利己

  相信很多佛教徒都會認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了生脫死」,為求往生西方,離開三界,脫離六道;其實學佛如只抱持這種觀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學佛了。學佛是要學不計較、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見解,因為有正確的思惟,才會有正確的行動,凡事要學得一切正確,就必須尊師、敬師、從師而學。

  現在是末法時代,現代的人世智辯聰,滿口高論,做起事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他們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應對,這就是凡夫心。我們應該要有聖人包容萬物寬大的心胸,才能心境超脫,如果沒有這分寬大的心胸,儘管再怎麼拜佛,還是會墮入魔道。

  什麼是魔道呢?也就是一個人雖然修行得很認真,表面上看來甚有修持,但他的心還是無法離開執著煩惱,這就是魔道。修行並不是為了逃避,也不是為了自我,我常說佛陀是為眾生而來人間現相修行而成佛的;如果沒有眾生的苦,他不用去修行;如果不深入人間救濟眾生,也無法成佛。所以,要修行必須先去利人才能利己;要利己就必須先利人。

  持戒

  戒分好幾種,有在家五戒、菩薩戒;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六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五百戒。而在所有的戒當中,最根本的是五戒。五戒是佛教徒共同持守的戒。戒者,能生防非止惡的功德。

  攝持五根

  佛陀說:「比丘啊!你們既然都已聽聞佛法,受持戒法,就應該好好攝持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能看一切的境界。我們的心念是因為眼著色,眼睛看了色(外相)而起分別心,一切的煩惱苦果,也就由此而生。眼根著色,欲心就沒有止境,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控制眼根。

  耳是用來聽的。起心動念的另一因素是因為常聽到一些外在的聲音。如能常聽聞佛法,就可陶冶身心,使它清凈。如常在歌臺舞榭中,心念就會受到污染,鼻、舌、身同樣也容易受到外境的感染。

  學佛的人一定要控制眼、耳、鼻、舌、身,不要放縱五根。放縱五根,就容易受染著。所以,佛陀常告誡我們:「勿令放逸,入於五欲。」什麼是五欲呢?就是色、聲、香、味、觸。五根對上五塵易生執迷,所以我們要好好警惕自己。要知道,身等諸根是要給我們用來完成修行功德,如果貪於五欲,就容易造惡業;相反的,如能利用它來發揮良能,那麼就是服務人群,行菩薩道。所以,佛陀一再教化我們,既然住於戒,就要常常制止五根,把握自己,身與心要常調伏,生活規矩不能有絲毫放逸。

  守持規矩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牧童放牛時,常要拿一支鞭子在旁邊看顧,不讓牛只去侵犯別人所種的稻苗。

  佛陀常把比丘(出家男眾)比喻為牧牛的人。因為,比丘是一位大丈夫,出家是「大丈夫事」,一定要有毅力、勇氣,除了要自修之外,還要擔起如來的家業。而這支木杖是比喻戒律;要成就大丈夫相一定要持守戒律,戒體一失,慧命就難成。所以,佛陀教我們要遵守規矩。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佛法,好好守住自己的修持,不要侵犯自他的福德善根。

  濟貧教富

  佛陀出現在人間是為了一人事,是什麼大事呢?「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開示真理,讓眾生知道,人人都有與佛平等的佛性。眾生煩惱的業報是來自一念無明,才會遭受很多苦難。佛陀慈悲諄諄開導示教,令人人啟發大愛的精神,提起慈悲的意念,來救度眾生。

  約略而言,「慈」是給富有的眾生,「悲」是給貧困的眾生;這就是濟貧教富啊!看到貧窮的眾生,要能拿出同體大悲的精神,視他們的痛苦如我們的痛苦,設法去救助、幫忙,這就是悲憫心。相對的,我們對富有的眾生要生出慈心,了解富有之因是由於過去生中曾做福業,既然存了這粒福業的種子,更要鼓勵他,長久延續這分福業。

  福就像是一把種子,我們要讓他有再播種的機會,有播種才有收成。人生要存有這分助人為快樂之本的胸懷。富有的眾生,往往在人間醉生夢死,有這分力量,卻沒有機會去做,為了延續他的福業善根,我們不惜辛苦地勸勉。所以說,慈是教富的方法,悲是救貧的力量。

  我們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慈悲的念力,用慈悲的願行鼓勵一切眾生;如此,他的善因功德才能延續。所以,要時時警惕自己,好好照顧自己的善根,培養別人的功德。

  敗亂之始

  佛陀說:「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假如放縱了五根,貪著五欲,眼看不當的色相,耳聽靡靡之音,就會造成社會、家庭的不安,導致人心惶惶,危機四伏。

  曾看到一則新聞——有位年輕人向他父親說要結婚,他父親說:你才二十齣頭,事業尚未有基礎,要結什麼婚呢?要知道,娶妻容易,養妻難。」這個年輕人又說:「那麼,給我錢做生意。」他父親說:「你一點社會歷練也沒有,應該先去讓人家雇用,學一些經驗再說。」這個年輕人因此對他父親懷恨在心,有天晚上愈想愈氣,竟趁父親熟睡時,連殺了他二十三刀。

  人倫、道德何在?不但社會亂,家庭親子之情也亂了。到底亂在哪呢?結論是心亂啊!心為什麼會亂呢?因為放縱五根,貪於五欲的緣故。

  所以說,五根一旦放縱,不僅貪著五欲、犯了五戒,所有的罪也無所不犯。人生前途茫茫,何去何從都不可知,彼岸無涯,所以不可不制啊!

  收心

  放縱了五根,就像牛只沒看好,會侵犯別人的苗稼;又像野馬沒挂馬轡一樣,將會使人墜入陷坑。人若收不住慾念之心,就會像野馬一樣,人騎在馬背上很危險,隨時都有墜地的可能。所以佛陀說:「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塹。」

  寶藏

  人的心念如果沒有戒,就像遭竊一樣。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一個寶藏,可惜常遭到內賊把它搬走。

  凡夫與佛無異,內心深處的寶藏都一樣,只是佛的礦山寶藏已長期挖掘,得寶石不斷提煉,成就很多發亮、發光的玉石寶藏,而凡夫的礦山卻不知開採,即使已開採,卻未經琢磨。

  凡夫所蘊藏的寶礦不會比佛少,而佛能發揮的力量我們也具備。為何我們的福德智慧,卻不及佛呢?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消磨自己的功德,而消磨功德的創子手,就是自己內心的賊。世間的賊,他所做的罪、所受的法律制裁,也止於這一世,而五根的賊所造的罪則殃及累世。世人做錯事,來世還會帶業而來,所以,所受的罪是一世又一世的。這就是:「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業力隨身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這一生帶著過去世的業而來,而來世又必須承受這一世的業果,所以說,生生世世都受業力的牽引。

  命運、運氣,總說一句就是業力,業力是由過去生中所做的一切舉止動作而累積起來的,為害十足,不能不慎重。

  以心轉境

  有智慧的人應好好控制五根,不隨著欲心而浮沉;要用心去轉境,千萬不可心隨境轉。我常說學佛修行的人,除了要了解罪業的來源外,更應具備兩種工夫:一種是借事修心,另一種隨處養心。把心念看好,就像在防賊一樣,絲毫放鬆不得。

  調心

  罪業並非五根所造出來的。會利用五根去造業的主因是心,一切的作為完全是由心所左右,所以佛陀說:「心為其主。」因此,佛陀要我們好好控制自己的心,只要調伏得好,身就不會去造罪。凡是眾生的痛苦,只要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就要去救。去做救人的工作,也是由心所主導。

  佛陀一再教我們要把觀念好好運轉過來,要把恨人的怨嫌之心,轉化為愛心、寬心,時時刻刻能寬恕別人,發揮愛念。可見,做好事是由心去指揮,做壞事也是由心去做主。

  人心可畏

  世間最可怕的是人心。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認識一個人,卻無法洞悉他的心。人心行惡時,可怕到什麼程度呢?像毒蛇、猛獸一樣。國家混亂,社會之所以不安寧,都是人造作出來的。

  所以,一個人的心若含毒,心就像大火一樣,一燒起來就無法收拾。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心火,儘管平時很有修養,拜佛也很虔誠,做事也很熱心,但卻容不得別人對不起他;一念之間,心火一起,說變就變,而使平日的修行前功盡棄。

  有些人不只對別人有恨心,更煽動其他的人也用同樣的心去怨恨對方,這就是「大火越逸」。所以,佛陀以世界上最可怕的毒蛇、惡獸、怨賊、大火,來比喻人的心。

  慾望輿陷阱

  人心也像一個人手中拿著裝蜜的杯器,心裏喜躍若狂。高興時得意忘形,不能自己,就地團團動轉,眼中只看到手上的蜜,卻沒看到身後有個深坑。人在追求慾望時,就像這樣,為了財、色、名、欲而團團轉,不知自身的安危。

  生命價值

  人的生命價值並不在於年齡長短,而是在於做多少利益眾生的事,如何把時間及身心的功能發揮於社會上。

  有位長庚醫院的醫師陪著太太來精舍,與我討論生命的問題,我向他說:「談生命,你當醫生,應比我更了解,但宗教者對於生命,卻有著另一種詮釋。以宗教的觀點來看,命是以時間、工作來分辨它的長短。怎麼說呢?一天是二十四小時,但有人一天只活八小時或十幾個小時不等。生命最寶貴之處,莫過於能工作,有工作能力的人,就表示他有生命的存在價值。人身的價值在於能勞動,能在社會上發揮良能。所以說,生命的長短是看生命功能發揮多少而認定。」

  有些人每天都無所事事,不事生產,不做利益眾生的事。這種人的生命價值又有多少?有些人只一味地追求五欲和享受,這種人,他的生命又有什麼意義?菲律賓政變,馬可仕當了二十年的總統,最後的下場卻是那麼悲哀,他的人生又有什麼價值?

  心亂難制

  佛陀又把人心比喻為一頭酒醉瘋狂的大象,無人能制伏。象的身體寵大,力量又大,如能調伏好,可做多種用途,如調伏不了,那就無法制伏了。人的心沒調伏好,不但像大象狂奔,也像猴子攀在樹上,跳來跳去,捕捉不了一樣。所以,佛陀說:「當急挫之,無令放逸。」要研究佛法的人應先把心猿意馬制伏下來,如此學佛才有所成。所以,佛陀一再警惕學佛的人,要心專,不要損人,也不要被損。

  不貪求

  飲食只是為了調養身體,維持我們的生命而已,要把飲食當成是延壽的藥,不管是好吃、不好吃的,能夠支援身體就好,千萬不能好吃的就多吃,不喜歡吃的就不吃或少吃。人們為了飲食造了很多業,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這數十年的時間,不知吃掉了多少生物之命,所以說人的肚子不知做了多少屍體的墳場,難怪佛陀說:「天下要太平,眾生要平安,必須等到沒有屠殺動物的哀叫聲。」

  佛陀說:吃東西是要醫治饑渴,要像蜜蜂採花粉一樣,只採取花粉,而不影響到花的形及色。佛在世時,出家人以托缽維生。對在家人而言,能供養托缽的出家人是一種福分;而出家人也一定要抱著歡喜心來接受佈施,千萬不能多求,否則影響到在家人的生活,那就害了善心。

  譬如:一個有智慧的人,他要用牛來拉車搬運東西之前,必須視這些牛有多少力量而定,絕對不能超過牠的能力範圍,以免因力竭致半途而廢。

  佛陀啟發我們的智慧,希望人人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不要貪念多求,對別人要以歡喜心相處。在社會上,人與人是相互對待的,今天的成就,是眾人付出心力的成果。生命最要緊的是發揮我們的良能,假如每個人都抱著我來人間是為「學聖人、利群眾」,那就樂在其中了。

  不貪睡

  佛陀教導弟子,不管是白天或夜晚的時間都要好好利用,不能貪睡。「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因為睡多了,會讓我們空過一輩子。

  以目前的醫學及平常人的觀點而言,休息是為了走更長、更遠的路,做更多的事。而佛陀卻教我們不要貪圖睡眠、休息,因為人命不久長啊!我們要修的道業、要做的事還很多,不要因貪睡而浪費了時間。

  我常說:一個人幾十年的生命,真正在做事的時間實在很少。有些人平常無所事事,讓時間空過,讓自己的良知良能睡著了;其實,沒有發揮功能作用的生命就叫做「睡中人」。佛陀教我們要時時刻刻愛惜生命,多利用生命的功能。

  自我警惕

  大自然的地、水、火、風,能侵襲損害世間、破壞宇宙,人的身體也會遭四大損壞。「四大不調」會使人的生命面臨垂危,甚至死亡!所以,人的身體需要四大調和。人的身體像個小乾坤,而大千世界就是大乾坤;同樣的都隨時會遭遇到無常的侵襲,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知道。因此,佛陀教導弟子須先覺悟無常,好好地深思細察,透徹這些道理。早求自度、反觀自性,切莫讓良知良能睡著!

  煩惱賊惡

  目前的社會,讓人惶惶恐恐,極為緊張;每天早上,一打開報紙,常可看到殺人、被殺的事件發生,這個世間實在是危機蘊伏、處處難安。但是,佛陀說:再可怕的事情也比不過我們心中的煩惱賊。「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

  自我心中的煩惱賊很兇,比冤家更厲害,冤家是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他才會對我們不利。而自我心中的煩惱於毫無防患的情形下,不但會毀了自己,也會毀了別人。所以,當我們靜下來想一想,善能自救,惡能毀己,生了一念善,不但可以自救,還可以救人。起了一念惡,不但毀人,也會自毀。惡念起時,就是煩惱賊生,他會毀掉我們的善根慧命。

  很多人做人做得很苦,這是為什麼呢?怨人者一定常被人怨;不受歡迎的人,一定是自己缺乏付出愛心。常聽人說:別人欺侮我、別人怨我、別人對我有所不利——說實在的,這往往是因為自己先去怨恨人、不喜歡人、搬弄是非,像這樣,自心起了貪瞋癡的毒念,就是毀了自己,造成了怨人、被怨的煩惱,這種人最可憐。

  佛陀說:我們自身的煩惱,比身外的冤家更厲害,因此應該常常警惕自己,切莫使良知睡著了。良知一旦睡著,則殺、盜、淫、妄,種種罪業都會發生。

  煩惱毒蛇

  佛陀比喻說:「煩惱毒蛇,睡在汝心。」煩惱就像一條毒蛇睡在你的心中,一旦動了它,蛇就會咬人。如果房子裏有一條毒蛇,你應該趕緊拿起鐵鉤,把蛇趕出去。不然,怎能安心?也就是說我們應時時警惕自己,以持戒的教法來防護,譬如用鐵鉤來對付心中的這條毒蛇。

  因之,佛陀教我們要持五戒,不讓毒蛇入侵。又說:「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佛陀說如果把蛇趕出去了(驅出貪瞋癡),才可以高枕無憂。修行就要像這樣,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癡煩惱去除,才可安心修行。

  慚愧心

  每一個人都要好好警惕,一旦被蛇侵犯就會毀掉終生。所以佛陀又說:「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我們的煩惱不除去就要休息,那就是沒有慚愧心的人。要修行的人,應該時時刻刻慚人慚己,修行而不精進、不反省自己,就是沒有慚愧心的人。

  修行不會好好利用時間,就如同一生都生活在睡眠中一樣,一無所得,空過一生。一個人要怎樣才能莊嚴此生,才能自尊己靈呢?唯有二字——「慚恥」,慚恥也就是有慚愧的心。

  我們既然要學佛,即使沒有與佛同等的修養,但也要有同等的勇猛心,佛菩薩是從凡夫開始的,他們能成為佛菩薩,我們當然也可以,目前我們雖是凡夫,但起碼也可以學進賢位,所以應該好好與佛菩薩看齊,這才是莊嚴第一,尊重自己。

  佛陀又說:「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慚好比是一支鐵鉤,那一條毒蛇一旦跑進來,就馬上把它鉤出去;一個人即將犯法時,只要生起慚愧心,自然不敢做喪理敗德的事,所以修行學佛一定要先學慚愧,知羞恥,如人穿著衣服莊嚴第一。如無慚愧心,做錯事、犯了法,他也不肯認錯;即是無慚愧人。

  所謂的「慚」就是我有錯,要趕快認錯,而且以後不會再犯錯,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反之,錯了之後,怕人知道,知道了又不肯認錯,這就表示不悔改,還會再犯。所以說持戒,就是要勇敢認錯,認錯後才能常常警惕,可以制人非法。

  有了懺悔的心理,他一定不會再犯錯,所以,慚愧心就是人格的保護。人若沒有慚恥之心,與禽獸並無不同,人之稱為萬物之靈,就是有別於禽獸。娑婆世界本是個堪忍苦難偏多的世界,意志稍弱、背離慚恥,便會沉淪苦海;永難出離。

  假如每個人都有一分純真、美好的善念,以及慚恥之心,那麼堪忍苦難的世界就變成西方極樂世界了,也就不會有災難發生。世間的災難是人的共業所造成的,要把娑婆世界變成極樂世界,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只要不讓自己的良知睡著,不把良能埋沒,時時反省,相互勉勵,就能把堪忍的世界變成為極樂世界。

  忍耐

  生活在這個世間,無法離開人與事。人與人之間相處在一起,難免會起人事上的煩惱,遇到這些煩惱就必須要忍,好好照顧自心,千萬不要讓心起了瞋恨;不但要護心,而且也要護口,不止心要忍耐,口也不能出一句惡言罵人。

  我去醫院時,有些患者一看到我就說:「師父!我好難過哦!開刀的傷口好痛啊!」我告訴他們:「你要痛得很高興才對,因為痛一次,就消一分業啊!」也有人會問我說:「師父啊!我已盡了全心全力在做事,為什麼他們都不能諒解我,還要時常罵我呢?」其實,碰到這些情況你也要很高興才對,因為人事的艱難,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考驗;就像一把劍一樣,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一塊璞玉要有粗石琢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話說:「豬背金山」,這是一句很明顯的比較,誰都知道豬是很臟的動物,牠的身上背載了一些金,更能顯出金的光耀來。所謂「真金不怕火煉」,有純正的心就不怕別人譭謗;我們如做得正、做得誠,任人如何譭謗,反而更能昇華我們的人格。

  所以別人罵我、不諒解我、譭謗我,反而應興起一分感謝的心理,感謝他們給我修行的境界,在逆境中千萬不要阻礙了道心。

  忍痛

  有位好人好事的代表在他的兒子發生車禍死亡時,把兒子的器官捐出來而救了八個人。他接受訪問時表示:當時得知兒子車禍死亡的消息,真是痛不欲生!但是,看到兒子的器官竟能使八個人恢復健康,心中也感到很欣慰,像這樣就是心能忍痛。

  有很多佛教徒發心——一旦一口氣接不上來時,要把器官捐贈出來,甚至也到法院公證了,沒幾天后卻來見我說:「師父啊!我很害怕。」我問他怕什麼?他說:「我去聽經,有法師告訴我說:人死後十二小時才可移動,而捐贈器官必須在兩小時內切割,我聽了很害怕,我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回道:「假如你會怕苦、怕痛,可以取消啊!人如發一分菩薩心,雖然尚有一口氣存在,讓人來『節節支解』,尚能不生瞋恨,何況一息不來?如能把器官捐贈給需要的人,移植在別人的身上,亦如延續自我的生命,那是何等有價值啊!」

  菩薩是生活在願力中,他有一分願心,雖然會痛,卻是痛得「痛快」,如果沒有這分願心,那就會很「痛苦」。現在的人常說,活在世間好苦!我問他說:你苦什麼呢?錢也有,地位也有,孩子又乖巧,你又苦什麼呢?而說的人,總是有許多理由叫苦。有錢也苦、無錢也苦、閒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的人是因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清凈行

  所謂堪忍,就是要沒有瞋恨的心,心無瞋恨,身與意就可清凈;心如果受到瞋恨的影響,就無法再精進,如此在修行的路上就無法完成那分清高無代價的付出。

  慈濟所做的一切利生工作都是無代價的付出,這就是清凈行;假如所做的均要求有代價的回報,那就不清凈了。因此一定要訓練這股堪忍的精神,心胸要開闊,任何針對我們的風雨、是非都不會傷害到我們心中的這棵菩提樹;一棵大樹如受不了風雨的摧折而倒下,豈不是很可惜嗎?所以,應該要很堅固地把它種在我們的心田深處,讓八風吹不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因此,要相互堪忍,擴大心胸,建立起正知、正見、正思和正行。

  三業清凈

  有些人,平日不是東家長,就是西家短,甚至滿口罵人的話,但這些對別人影響不大,因為大家總認為他們就是這種沒見識的人。但是佛教徒就不一樣了,如果不小心說了一句損人的話,就會退了別人的道心,一齣口就謗佛、謗法、謗僧或是壞了佛教的名譽,這都會造成整個佛教團體離異的嚴重後果,所以我們應時時警惕自己的心和言行,多修口業、修心業、修意業。

  貧富

  有錢的人不一定幸福,什麼樣的人最幸福呢?能愛人又能被人愛的人最幸福。人的貧富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貧中之富,另一種是富中之貧。

  富中之貧的人是指有些人雖然很有錢,事業做得很大,物質也很豐富,但他卻很貧困,哪方面的貧困呢?當然是感情上的貧困,因為他不能付出愛心給別人,別人當然也不肯把開心付給他,因此他很孤單,得不到人生的溫暖,這就是富中之貧的人。

  而貧中之富的人,他的物質生活雖然很貧困,但卻充滿了人情味、富有愛心,觸目所及的都是一張張親切可愛的臉孔,所聽到的也是充滿了人情、關愛的聲音,他生活得非常快樂充實,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

  柔和善順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須要注意「心」,不要動不動就發瞋怒氣。每個人都愛看溫暖的笑臉,也都喜歡聽柔和的聲音,所以我們要好好培養形象,隨時挂著慈悲的微笑,講話的態度要注意柔和善順。開口動舌無不是在教育,對自己、對子女、對周圍的人,我們都要隨時注意形態、聲音,我們的舉止行動都是由心在指揮,所以好好的控制心念是很重要的。

  忍辱

  一切的道業都必須由忍做起,忍可以說是培養功德最殊勝的力量,能忍才能殷勤精進地修行,欠缺了忍,就會妨害我們的精進。

  忍是幫助我們做好事、修精進行的大力量,所以能忍辱的人,我們要讚嘆他。再者,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佛法目前在台灣很流行,常可看到一些人剛開始信佛就說「我要受戒去了」;是不是受過戒的人都能忍呢?倒不一定,也許在七天的受戒期間,上戒壇、聽法師說法他還可以記住忍這個字,也認為很有道理。可是,說不定哪一天為了座位、拜佛與人發生口角,那時就把忍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所以說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

  能忍辱的人一定能持戒,被罵不會起瞋心,看到物質不會起貪念,一切的人事是非,他會冷靜理智地分辨。我們修行的目的是在學佛,從凡夫到佛的目標,中間這條路就是菩薩道。菩薩道要具足六種條件——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在六度中能持忍者,沒有什麼事辦不到的,所以說忍辱比持戒的功夫更大。

  能忍辱的人,也一定能精進,能精進的人才能莊敬自強——冷靜。正定也叫做禪定,有冷靜禪定的工夫,那一定是個有智慧的人,所以有了忍就能修身,進而普濟眾生。

  一個人道德的昇華關鍵就在是否能忍;事能夠成功,也是在於忍。假如每個人都有這分寬大的心量、忍辱的精神,絕不會有斤斤計較的事情發生,所以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的威德是持戒、修苦行所不能及的。

  有人問我說:「師父啊!看你這麼瘦弱,卻真的把慈濟醫院蓋起來,真是不可思議,」也有人說:「師父你真了不起,能把這麼多人的力量結集起來。」我說:這是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的。只要心胸寬大,什麼事都能忍,自然有事化無事,一切事業都可以成就;去掉了人我是非,人我集合的力量就是很大的力量。所以說,忍是我們成就事業最重要的依據。

  千錘百煉

  一塊廢鐵要製成精利器具,必須先經過洪爐烈火的熔燒、鍛鍊;同樣的,別人對我們的惡罵就像洪爐烈火在燃燒一般,如經得起燒、經得起打,那麼縱然是一塊廢鐵,也可以煉製成一樣精美的利器,一個成功的人是經過千錘百煉而來的。

  所以周圍的人如攻擊我們、陷害我們,千萬別起瞋恨心,應該起感恩的心,沒有壞人顯不出好人的好,沒有苦難的眾生也就不能顯出菩薩的精神,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不能說是入道的人,也不能說是個有智慧人。

  瞋心猛於火

  要知道瞋恚會害人,它能破壞我們的善法。為了一時的不能忍,不但會破壞了我們的好名譽,也破壞了過去一切的功德及修養。所以佛陀說:「今世後世,人不喜見。」每個人都希望遇見好人,也希望看到溫柔的態度,不喜歡見到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不只是今世令人討厭,甚至你今世種了令人討厭的種子,來世也得不到別人的喜歡。

  佛陀又說:「當知瞋心,甚於猛火。」要知道瞋怒的心比猛火還厲害,猛火燒掉的物質,可憑努力再失而復得,但一個人的人格如自我破壞,即使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所以說我們要「常當防護,無令得入」,時時預防保護自心,不要讓瞋火攻入。

  人人都能成就功德寶藏,但如有一分瞋火,即令前面做了許多大功德,也會化為烏有。所以心的無明,莫過於瞋。世間的盜賊偷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偷光,但心中的賊,只要一念瞋心起,就可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行道冷靜

  修行的人如發脾氣,就「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冬天氣候冷,我們很少聽到雷聲,同樣的道理,人心如果能冷靜,遇事就能莊敬自強,不會亂了我們的形態。

  我們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做個被愛的人,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大家都是求道心切,有心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人必須要忍,做好事更須要忍。有一分忍辱的心,自然人格就會昇華,家庭就會幸福;家庭幸福,對子女就會有好的教育作用;有好的教育,對社會就會有好的貢獻。

  不可諂曲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唸佛念得很虔誠,拜佛也拜得很虔誠,但要他去做愛人的工作,去付出他的所能,他卻不肯去做。他們所拜的只是求佛保祐,希望能求財得財、求名得名,這種拜佛是對佛有所求,並非正確的佛教徒。所以佛陀的教育,是教育我們要踏踏實實地付出,不可有虛偽的心。

  我們信仰佛法,是以接受教育為目標,這就是直心,所以佛陀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信佛不只是求佛保祐,而是要使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培養自己的毅力、發揮自己的勇氣,訓練自己能夠讓別人依靠,而不是去依賴別人。因此,佛陀一再警惕我們不可有諂曲的心。

  「是故宜應質直其心」,我們應該要有質直的心理來信仰佛法,用質直心去為佛教發揮教育的精神。

  儘管你唸佛拜佛很虔誠,念珠也念得發亮,但卻無法拿出這分佛心、菩薩心,這就是在欺騙自己,自我欺蒙是個佛教徒,卻只會唸佛而沒有佛心,不會去做真正救人的工作。

  無所求

  若要生活得幸福快樂,就必須去掉煩惱。佛陀出現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無不是在教導我們進入幸福快樂的境界。即使佛陀在滅度之前,還是不斷地教育眾生,能多付出就是福,能無所求就是慧,若只求取而不付出就是煩惱,也是最痛苦、多障礙的人生,所以佛陀教我們要多付出、無所求。

  慈濟的委員、會員,他們願意付出這分愛心,割捨其他私欲、私愛,發揮了無盡無限的大愛。記得當初要建院時,很多人為了響應建院,割捨小愛而完成大愛,紛紛把數十年珍藏的寶物及積蓄捐獻出來,他們捐出這些財物並不覺得可惜,反而感到無比的快樂。

  這些捐獻財物的人,當他們看到醫院完成後,能發揮救人的功能,都紛紛向我感謝,感謝我給他們造福的機會,他們認為將幾十年辛苦之所得佈施出去,並不覺得可惜,這就是功德啊!

  坦蕩光明

  多數人為了追求名利,所以對人都不坦誠,不坦誠則會諂曲逢迎、處處巴結(諂媚)別人,巴結別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人若不能互相坦然相待,那是多麼苦惱啊!想要沒有這些痛苦,就必須少欲,慾念少就不必去諂媚奉承別人,把這分心轉為誠實的愛心,但然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取得有意義的錢財來做有意義的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不是很快樂嗎?

  少欲的人除了不必巴結、奉承別人之外,也不會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所牽制。人為何會多欲呢?是因為眼睛看到了好的東西,耳朵聽到了好的聲音……,如此便會樣樣比較高下好壞,煩惱也就自然產生了。人往往由於六根的牽制,常常與自己過不去,嫌自己樣樣都不如人,慾念增多,煩惱也就來了。

  培養氣質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長得不漂亮,沒有人緣。其實要有人緣並不是在於色身,而是在於氣質,氣質是由修養培養成的。人的形貌不一定能讓每個人都喜歡,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修養,多結人緣,以培養好的氣質。什麼是好的氣質呢?就是有知足心的人,少欲知足就會常常覺得幸福快樂,這分笑容也會感染別人,使他人自然對你產生好感。

  感恩

  真正的少欲,是除了無欲無求外,還要有一分感恩的心。佈施出去,並不是要對方來感謝你,而是你要去感謝他。因為有缺乏的人,才能顯出知足的人格;有多求的人,才能顯出無所求的偉大,所以應該時時培養感恩的心。

  要感恩到何種程度呢?即使有人罵你,你也要忍受;有人罵你,才能顯出自己的修養到什麼境界。不但要訓練到能付出,而且要不執著於我是能付出的人,甚至要訓練到心無所求,這才是真正佛陀所說的涅盤境界。涅盤的境界是無所住著——心無所住亦無所染著。

  把握因緣

  佛陀的教導,就是時時刻刻鞭策弟子——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時機,也要把握因緣,因緣消逝才想做就來不及了。反過來說,因緣到時,不管力量是多是少,只要能趕得上這分因緣,就是大福。

  有些人會認為我要做好事,就必須等到我有錢或有機會時再去做,須知人生無常啊!只要有因緣,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力量,也要趕快去做,力量、因緣會合起來,就是無量功德,千萬不要等到有大力量時才想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輕小善而不做,更莫貪積財物而不施。

  精神滿足

  現在的社會中,有很多富有的人,雖然在富足的環境中,不愁吃也不愁穿,卻有很多苦惱的問題,其實人生的快樂幸福並不是在於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在於精神上的滿足。物質帶給人們的快樂,只是在剛擁有的一剎那間,短暫地滿足人的虛榮心而已;真正的快樂是無限量、無形與永恒的。

  所以,佛陀才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知足的人即使住在簡陋的地方,睡在地板上,也會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雖處在富麗堂皇的房屋中,他也會覺得苦惱。

  有一次我去拜訪一位大企業家,經過一道道的門禁,一重重的關卡才見到他,使我有一種感慨,他真像處在銅墻鐵壁中,而我比他來得自由安然,因為我兩袖清風,既無名之累,亦無勢之爭,奔東或往西,隨處皆自在。

  不動心

  佛陀說:如果想追求寂靜無為的安樂境界,就必須離開雜亂吵鬧的地方,選擇一個比較清靜的處所居住。

  人何時最安樂呢?心靈境界能安靜時,就是最大的安樂。我們生長在台灣,可以說是生活在一塊豐衣足食的安樂凈土,我們應該用寧靜的心境,去接受這分安樂的境界,這樣就是福啊!如果在這麼繁榮富庶的地方,還不能安分守己、不知足的話,就是靜無人處,也不得安穩閒居。

  佛陀常常教導我們,要安分守己,時時守在清凈無為的心境中,讓心時時寂靜,心靜自然能安分而過著安樂的日子。

  大家可千萬別誤解佛陀要每個人都離開鬧區,這句話最主要的意思,是叫我們的心要安定在寂靜的境界中,雖然外在的環境鬧又亂,但我們的心卻要不為所動。

  不受干擾

  修行要先舍離自己六根的境界,比如說眼睛看到週遭的一切,看到別人比我富有,食衣住行都比我享受時,千萬不要讓這分視覺亂了我們的心,應該要反觀自性,別讓一時的虛榮誘引,使我們心亂。耳朵聽到好聽的聲音,應該以理智分辨是非,千萬別因聽覺而迷失了自性。

  總而言之,六根對著外界六塵時,應該要念無常、拿出定力,千萬別受外界所誘引,自己的思想成見必須舍離,不可執著,否則六根就會迷亂本性。

  待人接物必須抱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觀念,與人相處時必須常常自我反省,學習別人的長處,不要被外界的人事擾亂我們的心靈與生活環境。

  反省

  有位桃園的委員來健康檢查,我們談話時,她告訴我說,她非常苦惱,萬分無奈。我問她原因,她回答:「我要做好事,甚至到寺中拜佛,先生都會反對。」我告訴她:「拜佛是好事,學佛也是一件好事,為何妳先生會反對呢?一定是妳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如果妳一天到晚不是忙著到這家寺院去聽經,就是到那個道場拜佛做法會,整日往外賓士,不好好照顧家庭,先生當然會不高興啊!如果連自己的家人都照顧不好,而想去外面幫助別人、照顧別人,當然是本末倒置,不合乎情理的。妳不對家人付出這分智慧的愛,只想對外付出,難怪先生會唱反調。」

  我又告訴她:「妳回去以後,要徹底改變自己,對先生要有一分身為女人的氣質,而女人的氣質就是柔和善順,女人最美的形態就是溫柔,這才是成功的女性。」我叮嚀她先以學佛的智慧料理家庭,再用媽媽心來投入社會。

  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有位桃園的委員告訴我,那位委員從花蓮回去之後,整個人生完全改變,逢人便說她這一生中,從來沒有如此快樂過。一個家庭的幸福就是要從這裡開始做起,夫妻要相敬如賓,做人必須盡本分,如此自我的人格就會昇華。

  從自己做起

  所謂「空閒獨處,思滅苦本」,是說要常常處在寂靜的環境中來反省自己,想想應該如何才能滅掉煩惱痛苦。佛陀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相信每個人都想要幸福;想得幸福,就必須種幸福的因,而幸福的因必須從自身付出,這與「你要人家對你好,必須先去對他人好」的道理是一樣的。人生本來就是相互的對待,如果能彼此多付出,多對人家好,自然可以消掉這分苦果。

  造福脫苦

  一個人若常常喜歡湊熱鬧,就會招來很多煩惱,就好比一棵長得很茂盛的大樹,如果在陽光、空氣都很充足的地方,這棵樹一定可以活上百年千年;反之,如果處在土壤貧瘠、空氣陽光不足的地方,又有眾多鳥群在此樹棲息,那麼這棵樹一定很快就會枯敗。

  相同的道理,目前我們的社會非常繁榮、富足,但是應該要維持社會人群的秩序,社會才能長期保持安樂。佛陀教育我們是要我們了解——整體的幸福須從個體做起,一個人的修養好,家庭就會圓滿;家庭安樂,社會也會因而和睦。

  佛陀譬喻說,眾生貪瞋癡的煩惱如果不能去掉,就像一隻大象踩入爛泥沼中,愈踩愈深,無法拔出一樣。

  「象」是表示眾生的煩惱很重,此處所說的煩惱就是愛欲,人就是捨不得愛念,貪念重、有瞋恨心、愛發脾氣,不但如此,還不明道理,看不開一切世事,不斷爭執、計較,這就是煩惱啊!世間多陷阱,一旦踏下去就無法再爬起來。

  自謙禮讓

  「功德」由修養而來。對修行人而言,內能自謙就是「功」,外能禮讓便是「德」;我們要好好修心,修到時時謙虛。須知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在於貢高我慢、誇大自滿,修行主要的目標就是縮小自己,把自己看淡一點。

  佛教最高的境界即是無我,因為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假如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互相尊重,彼此接受,則人人皆能和睦相處了。

  所以要學佛,接受佛陀的教育,必須先學如何自我謙虛,學會尊重別人,這就是本性的修養,稱做「功」。

  外能禮讓則是「德」,一個人的修養是存乎內心而形之於外,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一切行動都足以表現內心本性的修養。能把內心修養得很好,表現於外在的行動就會很合宜得體。

  所以說功是內在,德是外在,功德就是內修外現。想得到功德,必須靠時間的累積,精進不懈怠,凡事能精進則天下無難事!

  細水能穿石

  人心為何無法專一呢?是因為有了愛欲。人往往為了愛欲而生憂愁,無愛無欲就無憂無愁,現在的社會的確是豐衣足食,在飽暖之餘形成了諸我怪力亂神的風氣,比如「大家樂」的風行,造成了很多家庭妻離子散,多可怕也多可悲啊!

  如果我們都能接受佛陀的教育,自然不會走上邪道,生活就可安然自在。佛陀是宇宙間了徹真理的大聖人、大哲人,他的教育千經萬卷,都是在教我們待人接物、做人修養的方法,因此應該天天用心追求佛陀的教理。

  如果能天天精進,就像是細水長流一樣,即使再硬的石頭,也可以被穿孔。現在的科學最新研發分割硬物體的最佳利器——水鋸,而佛陀在距今將近三千年以前,就已說過「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的道理,可見他真是一位偉大的智慧者啊!

  有禮有愛

  人懵懵懂懂來人間,也糊糊塗涂地生活,到底人生的去處何在,我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欠缺智慧。

  佛陀是超越世間的智慧者,他透徹了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道理,所以他開示了很多的方法,能使我們懂得做人、順利解脫,過一個很圓滿的人生。

  什麼是圓滿的人生呢?就是對上有禮、對下有愛。對人如果慈悲無怨,相信雖人對我們也一定會敬愛;能夠人我互相敬愛,就是圓滿的人生。有埋怨的人生就是有缺憾、不圓滿的,因為你對人既然心存怨恨,卻又要求別人對你敬愛,怎麼可能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做一個圓滿的人很困難,其實,只要能看清道理,一切就可圓滿。我常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能愛天下的人,當然普天下的人也會愛你啊!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既然能原諒普天下的人,還有什麼可埋怨呢?普天之下沒有我不相信的人——既然能相信普天下的人,當然別人也會以你為依歸,也會相信你!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三點,則人與人之間彼此就不會有怨恨。

  不忘念

  我們要如何才能看清道理呢?唯有在佛陀的教育中多親近善知識、多聞教法,聽了之後若能好好思惟、拳拳服膺善法,身體力行,自然就能了解道理,如此就不會有煩惱,心無煩惱則智慧也就啟發了。

  但是多聞時,若是此耳進、彼耳出,那也沒有用啊!所以佛陀要我們聽了法之後,還要用心思惟,看開了、想通了就不會去計較;一切善法忘失,心中所有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每天就能生活得很快樂。生活得快樂,臉上就會現出歡喜的面相,別人一看到你就會覺得你很可愛,所以的話別人也會覺得很受用,這就是功德。

  所以聽經要聽入心中,要記在腦海中。假如聽了馬上忘掉,就如同一個裝水的盒子,要裝滿水就必須盆面朝上放正,如果把它傾覆放置或是盆子有漏洞,那怎能裝水呢?因此聽法之後,要用心地把它帶回去,並且常常拿來應用,這才不枉費聽經聞法!

  「慈」就是透徹的愛——真誠的愛是出自內心,發諸於行為的,聽經的目的,就是要發揮這分功能,去幫助病急貧困的眾生及苦難的人群。有人說:施比受更快樂。我們有能力付出,應該感到歡喜,因為能幫助別人表示你有力量,助人為快樂之本,有力量又能護助人的多麼幸福、快樂。

  真功德

  我們學佛要有一個原則:為盡本分而做好事,並不是為了求功德而做好事。有些人身體不好,人家就會告訴他:你應該佈施,要施棺、放生啊!其實就是錯誤的觀念。要知道棺木是死人用的,為了我們的身體好而希望別人死,這是好心還是壞心呢?

  談到放生,你們看看鳥兒在天上飛翔,多麼自由自在;魚蝦在水中游,又是多麼消遙!但是卻因為你求長壽、求功德放生,所以一些人就去捕捉飛鳥魚蝦。看看,為了自己的功德,反而損傷了多少眾生的命?這並不是真正的功德!要放生倒不如護生,保護生靈不受傷害。若能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的功德。

  有些人也許會說,那我就把這些錢拿到功德會濟貧,希望明天病就會好。這也錯了,真正的功德是無所求的,我只能啟發你們的愛心,種下健康的種子,將來一定可以得健康的果報。但是,並不是今天播種,明天就會結果!

  所以做好事要存有求得回報的心理,只要我們把種子播撒下去,種到良田上,一定可以發芽。但是,千萬不可今天播種,明天就把土挖開,看看發芽了沒?

  惜福修慧

  人生在世,一切的業都是在生活中所造作的,今生承受過去生所造作的果報,過去生造福,才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好好地惜福,用這分「有」的力量幫助「無」力的人,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苦口婆心為眾生設教的主要原因。

  我們現在是有福的人,更應進一步再求慧,要求得智慧必須多聽佛法。看看國外,有很多地方不是兵荒馬亂,就是天災人禍,那些人居不平安、食糧缺乏,哪還有時間和機會去求佛法呢?我們生活在台灣,豐衣足食,應知足惜福,還要珍惜機緣學佛、造福、修慧。你們每天面對的都是最親愛的人,既然面對的是自己的先生、太太、兒女、親朋、好友,那還有什麼好計較呢?希望大家能在福中修慧。

  戒定慧

  戒、定、慧,是佛教中所說的「三無漏學」。戒是守規矩,若能守好人生的規則、禮節,就不會犯錯;身行不犯錯,內心就能安定自在。

  大多數的人想要心定實在很難,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我有心想要虔誠地拜佛、唸佛,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當我在拜佛時,心就想到別的地方去了,唸佛沒多久,心就不能專了。」也有人說:「我明明在唸經,眼看著經文,口中也念著經文,但心卻不知飛到哪去了?」

  我想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因為我們的心無法統一,一旦心亂了,內心的思想及所看到的事與物,就無法分別得透徹清楚,智慧當然也就不能開通了。

  修習佛法並不是要學聰明,而是要學得智慧。智慧由定而生,如能專心一念,從事入理,則能產生智慧。比如:我現在在唸佛,就要念得佛心即我心,唸經也要念得文從眼入,句從耳入,理從心得,如在佛前聞佛親口說法,這才是真智慧!

  平時我們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無過失,這就是智慧,你能觀機逗教,引導人向善的路上走,沒說錯一句話,不傷害到任何一個人,這也是智慧。說話時要專心說話,做事時專心做事,這叫做定心,也叫做智慧。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要攝心,心能攝在一起,就能得定。

  持心不亂

  人常會懈怠,也因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佛陀教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心不散亂,如此,自然就能了解世間生滅的法相。

  「生滅」就是無常,眾生因為顛倒,所以常把「無常」誤為常,把不樂認為樂。而且,往往因為心性顛倒而造成了一些墮入地獄的惡業。

  孔子與魯哀公談論教育時,哀公說:「要把精神集中在很難啊!人常會忘記事情。」他舉一個例子說:「越國有一個很健忘的人,帶著自己的太太去某個地方,竟然忘了太太在哪?」孔子回答道:「忘記自己的太太在哪還算是小事,有些人甚至會把自己處在何地也忘掉了。」這就是迷失了自我。

  在這個社會上,迷失自我的人很多,不只是現在,就是在數千年前的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人。

  在夏朝時,有位國王說做做桀,他就是一個迷失自己而導致亡國的人。一國之君要領導天下百姓,必定要有仁慈的愛心,而夏桀正好相反。他不但暴虐無道,而且貪得無厭,使得全國百姓叫苦連天,怨聲載道。

  這時比鄰有個小國,除了進貢很多的財物之外,又進貢一位美女,名叫妹喜,生得國色天香,桀王看了滿心歡喜,從此沉迷於美色中,妹喜向他要求什麼,他無不百依百順。她要求桀王重蓋一座王宮給她住,宮殿必須全部用紅玉、寶石為磚,桀王也都答應。這座宮殿完成後,非常富麗堂皇,當時的人形容它為「傾宮」。

  傾宮落成那天,宮內的美女全部都表演歌舞取樂於桀王和妹喜,妹喜在品嘗美酒,欣賞歌舞時,向桀王說,她希望看到三千美女,身著五色錦鍛衣來表演歌舞。桀王因此下令全國美女三千人進宮,加以訓練。這三千美女呈現在妹喜面前時,她又說,她喜歡聞濃郁的酒味,所以每位美女跳完一支舞,就要喝一杯酒。

  這還不夠,她又要求在宮外挖一個酒池,以酒當水為池,而她和桀王坐著小船、泛舟於酒池中,一邊玩樂、一邊喝酒,極盡奢侈靡華。但這還是不能滿足妹喜的慾望,她又進一步提出要求,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用鍛子把肉捲起豎著,如樹如柱,稱之為肉林,桀王了博得美人的歡欣,無不百般奉承。
 過一段時間後,妹喜又說:「這些歌舞、酒池、肉林我都玩膩了,希望聽到錦鍛撕裂的聲音。」桀王因此下令全國的婦女日夜趕工,織錦緞送到宮內,命人一塊塊的撕裂。像這種浪費奢靡的生活,惹得全國百姓怨聲四起,人心思變。而桀王竟還誇大地說:「普天之下沒有人奈何得了我,普天之下亦無人可以勝得過我,除非天上出現兩個太陽。」

  也真不可思議,某一天,天上突然從東邊升起了一個很光耀的太陽,同時西邊又有一個太陽像染血一樣搖搖欲墜。當時在殷國有位湯王,看到天上有兩個太陽,就召集全國人民說:「你們看東邊的太陽無比光亮,而西邊的太陽卻搖搖欲墜,並非我要謀反,而是桀王該敗了。為了要拯救水深火熱的百姓,我們每個要同心協力討伐桀。」夏朝因此就被滅亡了。
 夏桀也好、秦始皇也好,在他們統治國家的時候,為什麼百姓叫苦連天呢?這是因為他們迷失了自己!

  什麼樣的東西最美?什麼樣的東西最毒呢?最美的是善良心,最毒的是色慾心,桀王是敗在色慾心啊!其實,真正的美,人人都有,心如能清凈就是美,內心有一分善念愛心,就是真、善、美的人生。

  佛陀告訴我們說:「心如有定就能啟發智慧,有智慧當然就能透徹世間的生滅法相。」夏桀就是不了解世間的生滅法相,所以才為非作歹,只沉迷在自己的快樂中,而不考慮到別人生活的痛苦,所以招惹民怨,終於滅亡。

  修無漏智

  我們要學佛,應該常常精進,好好修習心的定力。定力要怎麼修呢?只要能把專心變為習慣,我們的心就不會散了。

  為了擁有智慧水,就得好好修習禪定,自然心智、慧性就不會漏失。我們學法一定要學無漏法,什麼是無漏法呢?無漏即是不漏掉佛陀所說的任何善法,而能身體力行用在日常生活上,學以致用。

  「學」必須如何學呢?當然要用眼睛看、耳朵聽了之後又能用心思考、理解,然後活用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上,這就是學會了無漏。

  希望大家在聽法之後,能將之發揮效用,就像掘井一樣,井掘好後會源源不斷地涌出水來,不論有多少人來提水取用,它還是泉涌水斷,永遠也不會減少。即使使人取用,它也不會增多;同樣的道理,聽聞佛法如會活用,就如同水井出泉一樣,不增不減。反之,若不會活用,就如同盆中的水,洗過一次臉或手之後,就臟了不能再用。所以,要看我們用什麼心來學,就會得什麼效果。

  幸福的智慧

  一提起冬季,就會令想到過「年關」,其實,人生應該是過「秒關」。一年是十二個月,一個月是三十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一分六十秒,我們實在要分秒必爭,利用時間,把握生命,好好發揮生命中的光明。真正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分功能的發揮。

  佛陀曾問弟子:「人命何在?」有人回答,但佛陀不滿意,一直問到最後一位弟子才回道:「人命在呼吸間。」佛陀說:「汝答對了!」呼吸就在分秒間啊!所以說,人生的確真是在過分秒關。我們能抱著過「秒關」的心理,就會愛惜生命、珍惜人生;能惜福的人就能行善,能行善的人必能時時快樂,這也就是幸福的人生。
 自省解脫

  有些人曾說:「我沒做錯事,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再去行善呢?」但是,善事就是從心好而表現於外的行為,比如說一個需血的人,你只說:「我好愛你,好關心你。」但卻又不捐出血來,這樣的心好有用嗎?既然你那麼愛他、關心他,正好你的血能運用、能救他,就該捐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心好啊!

  所以我們應該要常常反省自己:我有這分愛心、好心,但是,有沒有把它發揮出來呢?我的言語行為是否有違失不檢點呢?如果能常常反省自己,不讓行為有所偏差,不讓觀唸有所錯誤,那就絕對不會有缺失錯誤了。

  圓滿的功德

  什麼樣的功德才能圓滿具足呢?福與慧雙具才是圓滿的功德。有的人單修智慧而不去發揮助人的功能,則不能算是圓滿的功德。

  就如同讀書一樣,有些人從小學、中學、大學……成績都拿第一名,學識非常豐富,等到畢業後,卻不把這些知識發揮效用,這又有什麼用呢?多可惜!

  所以說,學了之後必鬚髮揮效用,才能造福人群,才能得福。福並不是用嘴巴說說即可,也不是用頭腦去想想而已,而是要身體力行地去做,能福慧兼具才是畢竟圓滿的功德。

  生活的佛教

  社會上有很多人一聽到佛法,就以為佛法很深奧,認為這並非一般人所能接近的,所以退避三舍。其實,佛陀的教法如果只著重深奧的道理去研究,那只是文學遊戲,會越鑽越深而不能自拔,這是錯誤的。反之,若以平易近人、日常生活的教育來接受、利用,才是真正合情合理的人間佛教教育。所以佛陀告訴弟子們:「我所說的教法,你們不要只是聽聽,也不要只挂在口頭上談論而不實行道法,如此反會亂了心思。」

   平等心

  佛陀是個實行者,是個平易近人的教育家,他是做過之後才來說法教化;他是先放下、看開之後,才來教我們放下、看開。世間的名與利、財與欲,有誰能看得開呢?但是佛陀在未出家之前,就已把名利財慾看開了,他有父有母,也有妻有子,他也有責任啊!可是他為了讓普天下的眾生都能得到解脫,所以辭親割愛,放棄名利地位,苦修十一年。這段時間真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啊!

  佛把一切的煩惱從心中完全驅除,視天下的一切眾生如他的父母,把自己的父母也奉為天下的眾生,這就是平常心、平等心。他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回過頭來教育大眾,希望人人達到與佛同樣的解脫自在。因此,佛陀的每一句話,都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施行教育,他不是用口戲論,而是用身體力行去實踐真理於人事中。

  舍雜亂心

  佛陀說:修行千萬不能停滯於戲論,要趕快舍離亂心,把煩惱心轉為清凈心,舍離世欲心,回轉為佛法智慧心。如能言行一致,則必能感受無限快樂!

  比如說,我一再呼籲醫院需要血,希望大家能提出愛心來捐血。身外捨身、身內舍血,能把身內的熱血抽出來流在別人的身上,救人一命,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歡喜的事!這也是一分功德啊!你說你很有愛心,若只在口頭上說「我有愛心」,而不能行以動來表現愛心,也是和戲論法無異。

  堅定不移

  佛即將入滅時,問弟子有沒有疑問,但是都沒有人回答。這時有個弟子叫阿(上“少”下“兔”)樓馱,他是佛陀欲家的堂弟,他起來看眾弟子的臉,大家都顯得很平靜,他知道大家都無疑,因此就向佛陀說:「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他又說:「佛啊!有人看到中秋月是那麼地光亮,說月是熱的,也有人看到天剛破曉時的太陽光那麼柔和,而說它是冷的,但是佛陀所說的四諦法是真實不異的。」

  在《藥師經》中,阿難也曾向佛陀說:「月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意思是:阿難曾代表大家向佛陀說:「即使月這從天上掉下來,須彌山也傾動了,但您所說的教法,我們是堅信不移。」

  這是對佛陀所說的教育有堅定的信心而做的比喻。

  歡喜承受

  人生為什麼會若呢?佛陀曾告訴我們:「欲知今世果,前生作者是。」你這輩子會苦,是因為過去生中了苦的因,苦是從惡而生的。所以,要知道來世會得到什麼果報,今生所做的一切,就是來世的果啊!

  有些人問我:「師父,為什麼我們一看到你就會很歡喜呢?」我回答道:「因為過去世中我看你們都很歡喜,你們也不討厭我,所以今世我們相見了,彼此都很歡喜,這一切都是因果。」

  「因滅故果滅。」——你若不種苦因,就不會有苦果。

  也許有些人會說:「我這輩子苦得要命,要如何才能消業呢?」我都同樣一句話說:「歡喜去承受一切,業就會消啦!」

  開啟心門

  眾生由於無明迷惑,才會做很多的錯事,說錯了很多的話,等到反省時才來懊悔自己、責備自己,這又是多痛苦呢?甚至有些人不但不會反省自己,反而責備別人、怨恨別人,而發生了種種情殺、仇殺、財殺。

  看看現在的社會,有人為了情而惹火燒身;有人因看不開,處處與人計較,互相怨恨以致傷人、自殺,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更有些人因為貪念,不肯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為保護自己的財產而丟了生命,這都是因為被無明所迷惑!

  自殺或被殺的人固然可憐,殺人的人也是終身遺憾與可悲啊!他不但無法逃避法律的制裁,更逃不掉殺人惡業的因果,這就是眾生一念無明、心地黑暗所招來的災禍。

  佛陀出現在人間,就是為了開啟這些道理,我們的心門一旦開啟,就能知已知彼,所做的一切都是眾善奉行之事,對人、對事也一定都能充滿愛念。

  信佛學佛

  常常看到很多人信佛、拜佛,但是只信佛而不去學佛,那就是迷信了;學佛就要學得像佛一樣,在未成佛之前,稱之為眾生,如能學佛的修養、慈悲,學佛的智慧,認清自己,體會宇宙的真理實相,如此就是佛。

  有些人問我說:「師父,我想安個佛像,但不知要供奉在哪個位置?也不知道哪個時辰比較好?」

  其實家中安置了佛菩薩,是要啟發你、告訴你——身為佛教徒,面對佛像時要常生恭敬心;並且提醒自己要虔誠唸佛,念得佛菩薩的那分慈悲心就是你的慈悲心。

  最靈感的佛是活生生的人,你要求佛救你,更不能忽視身邊的良師益友。因為人真會救你啊!人會糾正你哪錯了,教你如何改正,要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在迷失的時候能及時點醒你,這就是我們人生中的貴人。

  再者,若要求身外佛的靈感,倒不如來求自身佛的靈感。更進一步要做到別人有困難時,你能有求必應,如此你就是現代活生生的菩薩了。

  別人來求你幫助,你能成全他,這就是感應;想有所感應,就必須要有一分「信」,信佛陀給我們的開示,依照佛的教法,循著佛引導的路去走,那你就是最有靈感的佛菩薩了。

  離苦得樂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佛陀講四聖諦,是主要的就是讓大家都能了解到世間是苦,而要脫離苦就必須有「滅」的方法。

  要如體力才能各到滅苦的方法呢?首先必須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就是集,集種種的人我是非與貪、瞋、癡等三毒,還有集財、色、名、食、睡五欲。因為集了這麼多習氣,人才會有苦啊!既然知道苦的根源是由集而來,就必須找出滅苦的方法。

  佛陀一生所說的道理,就是為了要不得解開心夫苦的根源。

  及時行善

  人生的業是由時間累積的,在未接觸佛法前,我們的身、口、意不知已造了多少業!現在知道佛法之後,才開始要把習氣改過來,趕快積些善業,做我們來生的福業,但是又有多少時間可讓我們累積呢?時間真是無常啊!

  有一次我去台中正覺寺,寺中住持老師父一向很關心慈濟。他身邊弟子中有一位身體很健壯,那天還親切地和我打招呼,當我回花蓮之後,就聽台中的委員說這位尼師往生了。我問:「他的身體不是很好嗎?」委員說:「向來是很好,但那天中午他在廚房炒菜時,感到兩腳酸軟無力,旁人便拿了張椅子給他坐下;他一坐下,頭一低就去了!」人生就是這樣,實在可怕呀!

  愈是了知人生無常的道理,愈是對生命的危脆感到緊張。佛陀一再告訴我們「人生無常」的道理,所以行善要及時,把時間用來累積一切善業,千萬別讓時日空過而徒留遺憾。

  放寬心胸

  台東有位會員來訪,跟我說她很苦,由於和她很熱,所以我知道她為什麼而苦。我告訴她:「你要把眼光放低一點,如果要比較,要往下比,不要往上比,看開一點,裝傻一點,不就沒事了嗎?」她說:「我就是看不開啊!但我已經夠傻了。」我答道:「你就是還知道自己傻,所以才會痛苦;如果你傻到不知道自己傻,就不會有痛苦了,解鈴還需繫鈴人啊!」

  既然過去自己所造的業是這麼苦,回過頭來就要好好地自我檢討。了解了人生無常,人生又何苦去計較它呢?放寬心胸也就是至道!

  遊戲人間

  「菩薩遊戲人間」,菩薩決不會把救人所付出的一切當成苦事,他認為像在遊戲人間一樣。

  慈濟有很多委員常去調查貧民,不管是天煎地迫或是天寒地凍,總是歡歡喜培地爬山涉水。每次我向他們說:「辛苦你們了!」他們就會說:「我們應該感謝師父才對!如果不是去看貧戶,有好多地方我們都不會去過。我們每次要出門,總是帶著便當、茶水,就像要去遠足的小孩一樣快樂。」這不就是菩薩遊戲人間最好的寫照嗎?

  這也是智慧,用這分智慧遊戲人間,自然就不會被癡迷的感情所束縛。如果有感情的癡迷,就會心地黑暗,所以必須以智慧點亮心靈之光,去除種種癡暗。我們如能把感情擴大,就不會有癡迷,也就是菩薩清凈的感情——覺有情。

  及時造福

  佛陀告訴我們:「世實危脆,無堅牢者。」世間實在很危險脆弱啊!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永久不壞的。

  發心修行絕不能等到下個月,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等到……,這都會來不及的,到時你想做不到了。也不要以為:我目前很富有,財產很多,福已經足夠了,又何必急著要造福呢?要造福,須等到我沒有責任負擔的時候——這是錯誤的想法。

  有慈濟所救濟的個案中,有好幾位過去曾是董事長、總經理,甚至也有過去在大陸當過縣長的。他們都曾顯赫過,但曾幾何時,卻淪為被救濟的對象。所以說,有福的時候更須及時再造福因,不要等到「有時間」才想做啊!時間是不可靠的,今天能做的,就趕快去做;做了之後,內心歡喜的這分善念最可靠,也是最現成的福。

  大解脫

  佛陀即將入滅時,看到弟了們依依不捨的悲痛之情,就安慰他們說:「我今得滅,如除惡病。」大家都有離開的一天,今天我要離開塵世,可以說是一個大解脫,就像是有大病即將痊癒一樣,所以你們應該很高興地接受這個事實才對。

  「此是應舍,罪惡之物」,這個身體應該要舍,因為身體是罪惡的根源!我們每個人都很愛惜自己的身體,為這個身體爭取享受,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個身體在享受之前,它已做了多少損人利已的事情呢?

  人就是有了這個身體,才會在生死大海中浮沉,這是多麼痛苦的而又危險的事啊!

  擒拿心賊

  盜賊,不只是世間到處都有,連我們自己的內心也都有賊。外面的賊雖可怕,但內心的賊更可怕啊!

  可是一般人只會防著外面的賊,卻任內心的賊滋長。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對自己內心的賊能加以擒拿;隆伏內賊之後,心才會安穩歡喜。

  心無二志

  眾生之所以會迷茫,是因為有凡夫心存在,學佛一定要把凡夫心轉為佛心,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千萬不要把路分成二或三條來走。要知道人生苦短,既然已選擇了一條路,就必須一心向前走去。

  我們要有正確的方向,不要「雙腳踩雙船,心思亂紛紛。」若能時時刻刻抱著一心一志去精進,就能平安地通過人生的道路,超越心夫的境界,達到聖人的境域。

  動不動法

  佛陀說:「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這段文字也就是佛陀一生中不斷告誡我們的話,世間本來就是苦空,不管動或不動的法都是敗壞不安。什麼是動呢?動就是欲界,在欲界中的粗相煩惱。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沒有定而不變的,所以說人生無常,動輒不安。所謂的敗壞不安,就是無常不定!

  眾生有欲心——貪、求……等煩惱,所以造就了無數的業,這也是動。有引起人認為「我求福應得福」,沒錯,福是由你的心去造福,而業也是由你的心去造業。業是不定法,是由我們自己心動而去造業,所以說,業完全是由慾念、貪得等心起「動法」。

  色界、無色界就是不動法,色界與無色界的欲都已經比較淡泊,而且修練定境,是不動法。有些人說:「修行必須趕快坐禪、唸佛,看看能否求取不生不滅。」其實修行坐禪到了色界、無色界,還是敗壞不安!因為即使禪功深厚,心一動搖,業還是會現前。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那分無明未斷啊!所以說,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面對現實

  有句話說:「金不經火煉,雜質不去。」金子是很貴重的東西,但它在還沒煉成金之前,在礦石中夾雜了很多沙石及其他東西。要把金提煉出來,唯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用火煉。火能燒燬一切雜質,到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純金了。

  同樣的道理,人心若沒有面對人與事的磨練,則私欲就無法完全去除,逃避現實並不是真正的修行。我們應當在人事中好好磨練,面對人與事時能用心來轉境,千萬不要被人與事的境界轉動自己的心。我們在世間中如能排除面對的煩惱,今生此世就能成就,心不會受環境動搖,這才是真正的安定。

  煩惱存在人與人之間,能在煩惱中解開煩惱,才是真正沒煩惱。

  佛陀應化來人間,與我們過同樣的生活,與一般人一樣有生、老、病、死;他在弘法時,也有疲倦、勞累之時。這是一種教育,敬惕眾生說:即使他已成佛了,但是他的壽命也只有八十歲,我們又怎可貪心地要求活多久?壽命要多長呢?佛教有無常的一天,我們又哪能常住世間呢?

【書籍目錄】
第1頁:卷一 靜思 之 清涼月 第2頁:卷一 靜思 之 菩薩道
第3頁:卷一 靜思 之 八正道 第4頁:卷一 靜思 之 知足
第5頁:卷一 靜思 之 修養 第6頁:卷一 靜思 之 信心
第7頁:卷一 靜思 之 啟發 第8頁:卷二 智慧 之 覺悟
第9頁:卷二 智慧 之 修行 第10頁:卷三 愛 之 慈悲法愛
第11頁:卷三 愛 之 慈濟心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29 13:41:19
為人群服務,這是最純、最誠、最清凈的善念,像是晴空無雲萬里天一樣。我們的凈心愛念,就像是一片晴空,無一點雲遮住。這就是因為每個人抱著不求回報的精神,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我們的心要像明月一樣,只要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只要雲開就見青天。能像晴空一樣地寬闊,如此的人生才能逍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