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願法師講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篇):之八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大願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篇):之八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適度香飾 身心莊嚴

我們今天又再見面了!我們前次講到印度的天氣比較熱!所以當時的印度人當洗完澡後都要塗油,這樣皮膚比較不會乾燥,但是貧窮的人塗不起,有錢的人才塗得起,由於沒有錢的人塗不起,所以佛陀在經濟方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等到我們以後講到律儀時,講到戒律的律時,就會講清楚。修行沒有經濟也是難修行的,在現今的社會,塗油的人,實在比以前的印度還要多,雖然我們不是很炎熱,但是塗油的習慣在現代,就是變成化妝,現在化妝比以前還要多。這是因為生活的水準提高,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以後會有愈來愈多的花樣產生,這也是難免的,因為人若欲望一多,貪就多,煩惱就多,業就多,所以社會糾紛就多,這是事實。所以無論是香水、香皂、香油等等的化妝品到處一大堆,不像以前的印度是貧窮的國家香水有限。像我們當孩子的時代,當洗衣服的時候,看到媽媽要到溪邊洗衣服時,還要去砍樹藤,把它打破用其中的黃目子在洗,哪像現在用洗衣粉,而且還指明要用最好的洗衣粉來洗,這就是社會演變的結果,我們不能說是過去可憐,其實過去並不可憐,怎樣不可憐呢?人家過去有他們的業力和他們的福報,他們那時候的業力,就是物質較不充足,不過他們精神很充足,現在的人,雖然物質享受,但是卻容易患有神經質,每一天都要競爭得很激烈,不禁讓人生活得頭昏腦脹,可是在過去卻不會,只需動勞力,現在的人動頭腦,比智商,我說以後的人可能頭很大,身體很小,以前頭比較小,身體很大、很健壯,以前的雜病,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那都是過程。所以現在若要說香水、香皂、香油的問題,這種化妝品到處一大堆,再怎麼高級的也有。但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是不可以使用化妝品,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佛陀當時在印度的環境,只制定了一日的八關齋戒而已,他不要你將時間浪費在那裏化妝,制戒的動機在於我們身體有了真正需要,也就是有病的時候,這時才可以藉著塗油來治病養身,若是無病,我們就不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塗香化妝上面,因為這種不必要的塗香化妝,有時候裝飾得太過火,讓人看起來似有挑逗性,使人看了,內心產生欲望,雖然我們無心,但是卻因我們所作的行為而影響別人,這樣也是不好的,所以佛陀說八關齋戒的日子你們不要化妝,化妝是怕具有引誘別人的淫意色彩,讓人想入非非就不好,引起別人不安,容易在內心胡思亂想。現在社會化妝是可以的,不是說社會上的人都不能化妝,可以,但是在八關齋戒那一天,最好不要化妝。因為在家弟子有時為了工作或應酬的需要,也是可以化妝的,你不要說,我是個佛教徒,不可化妝,假如我們的丈夫是個董事長、總經理,或是一個在社會上相當有知名度、有名望的人,必須要出外交際應酬,但是你當太太的人,穿得讓人覺得很寒酸,也沒有稍微化妝一下,讓人看了似乎很落魄,並不是這樣,佛教徒出門,也是要讓人說:「嗯!佛教徒非常的莊嚴!」讓人看了之後,覺得你身心真的都莊嚴,不要只是心莊嚴、身卻不莊嚴,或是只有身體莊嚴,心不莊嚴這樣都不圓滿,都不好,要能夠心莊嚴而且身體也莊嚴,這樣最好。所以適當的化妝,對佛教徒而言是被允許的,但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最好不要太浪費在化妝的時間,不要早上要去買菜,只是化妝的時間就花了一個小時,你想想看,一小時的時間過去了是不再回來的!真可惜!所以在受八關齋戒時,禁止香油塗身,是要我們不要把這寶貴的時間浪費掉,集中精神一心一意,清淨修六念。律中對於香料的運用也有些指示說明:當時在印度,如有需要時,可將香料塗在佛殿旁,也就是說,假使這個地方濕度很強,塗了香油會讓人聞了覺得很莊嚴。像我們現在,燒一些好的檀香,散佈芬芳的氣氛在空氣當中,雖然我們的鼻根還沒學到好壞無分別的境界,其實你鼻子若學到好壞無分別,那麼你的嗅覺功能可能就有問題了,好聞不好聞的差別則在於不要沾粘、執著而已。當時在戒律中允許在佛殿裏、僧房裏,或是住眾寮房的地方,有了臭氣,可以塗香,亦可燃燒一些好香來將臭氣薰除殆盡。假如患有眼睛方面的病症,或是有身體醫療方面的需要,醫師在處方開立時,需要用香料,這都是可以允許的,並且可以用香料、香油來塗我們的身體,那是患病時,醫生處方需要,這時可以用,並不是很硬性地說通通不可以。戒律也就像法律一樣,必須就不同的情形而有輕重不同的權衡,比如說:我們不能喝酒,是怕亂性,但是當你有病時,醫生說需要用酒,你來用酒,這並沒有犯戒啊!所以這個問題,是重視戒的精神,不要讓戒條束縛得不能動,每一項都不可以,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每一個都變成怪人,變成機器人了,出門有聽人說:「佛教怎麼修到都變怪人?」事實並不是這樣。佛法本來就是要來適用於人間的,包括戒律也是一樣,這樣才符合戒律本來制定的原意,要不然還要什麼戒律?這樣全部都變成機器人了,所以要瞭解它的精神所在才可以。

出世法喜乃為最勝

我們再來說「歌舞倡伎」,這是一種娛樂,以世間法來說,人生對於娛樂是不可缺少的,佛教並不是禁止你都不能去娛樂,可以娛樂,因為適當的歌唱與舞蹈,這種是正當的,是可調劑人類生活的品質和增進團結的。正因娛樂有它的好處,而娛樂本身的範圍很廣,其中的唱歌跳舞也有善與惡的分別,假如你用正當的理念和方式來推廣跳舞和唱歌,那麼這就很好啊!對於我們人的品質、團結等等方面都會提高,今日的社會環境與以前已經有所不同,大家生活忙碌,所以來提倡正當的娛樂,用正當的娛樂來陶冶身心,這是不可缺少的,不可以沒有。但對於娛樂的素質、品質方面,必須要有利益於人的身心,否則對於有害於身心者,我們就應該取締,像現在每天報紙刊登出來,在娛樂場所引起的種種社會問題,都對人的身心有所損害,這樣就不好。簡單說,不要為了我們自己要賺錢,利益自己卻損害到別人的子子孫孫,損害到別人的身心,這就很不好,是很損道德的。這與佛陀所說業力的因果有相當的關係,業力的輪迴、因果的輪迴,這都是不能否認掉,不要認為這都沒有,怎麼沒有,有一天你就知道,不要認為那看不到,今世就有很多現報都可發現,現報都有了,怎麼會看不到?所以這不能說沒有,也不能否認掉,因此對於人的身心有害者,千萬不能去,也不能經營,以免社會不安,社會若能安定,我們的生活就安定。社會若不安定我們就不安定,因為社會是一個共同體,不是政府的,也不是總統的,更不是國王的,都不是,而是每一個人民百姓由上至下共同來建立的。社會安和樂利並不是建立在政府而已,政府有政府的德政與政策,任何人都要在本身的崗位上做好,所以維護社會的安寧人人有責,大家都有責任。不要說這是警察的事,或是政府的責任,不是這樣,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因此對於身心有害的地方,我們大家通通不要去,他就停業了,既然他沒錢賺就會轉業,是不是這樣?所以,並不是一定要政府用法令來束縛,壓制他,這都不究竟,真正究竟的,只有提高人民百姓的素質,瞭解何種可以不可以,有無危害身心沒有?這樣之後,對於不應該去的地方,我們不要去,不應該做的,我們就不要做,如此他的生意就沒得賺,沒得賺,他自然就會轉一個正當的職業來做,這是很重要的。並不是用所謂的政治壓力,拼命地去壓制,壓制這兒,跑到那兒,壓制那兒,跑到這兒,像一根草在地上長,你用一塊石頭壓住它,想要不讓它長,卻變成從旁邊出來。總之,只要它稍微有一個生存的空間,它就會去爭取,你若是以大眾求生力量的觀點來看,就會很瞭解,所以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什麼叫做可以?什麼叫做不可以?將它規律得很清楚,規律清楚後,大家不要去做惡的事,社會就自然安和樂利了,政府法令固然很重要,但是人民的素質提高,也是很重要,正確的理念更加重要。所以佛教為什麼要叫人不要「歌舞倡伎」呢?因為做每件事情,我們都必須經過思惟考慮,思惟考慮這樣做是否有危害別人、危害我們的身心?若危害到別人的身心,就停止不要做,會危害到自己身心的事也不要做,而對自己身心有幫助的要去做,對別人的身心有幫助的更要去做,必須要這樣,否則我們要如何來維持這個社會的共同體呢?要如何能使社會和樂呢?因為經過了想像就會落入經驗意識,而這種的經驗則會產生記憶,也就是說我要做一樣好事、壞事都要經過思惟,思惟是一個記憶,是一個經驗,那麼這個經驗好、這個經驗壞,也就會形成我們善和惡的業力指使行為,當落在我們的經驗當中,這個經驗意識,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正思惟,所以我們都應該具備一個正當的思惟,也就是正式的思惟,唯有具足正思惟,才能對法有更進一步的體證,何況你來體證緣起空性的法是甚深微妙的,佛陀剛剛成道時,也自問說:「這麼深的道理要說給誰聽?」所以他當初有一段時間,對於自己所悟得這麼好的東西是很好啦!雖然這麼好,但如此深奧的東西要說給誰聽呢?誰又聽得懂呢?因為甚深的緣起空性法,並不是粗粗魯魯,粗糙不堪,也不是散亂心可以思惟到的,不是這樣,甚深的緣起,是非常的微細,既然想成為一位修行者,那麼,怎麼還會有時間去享受人間的娛樂呢?

娛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身的娛樂,一種是心的娛樂,若是真正能夠沾到佛陀法味的人,也才是真正所謂的法喜充滿,你看看,這種身心的娛樂不是隨便講講就可明白的,要不然這句法喜充滿怎麼說?能夠體會到法,瞭解到這個法的好處,就瞭解這個法能夠離苦,能夠斷除煩惱,那種自在清淨的身心,並不是用嘴巴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世間的娛樂,往往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害到我們的身心,你若用正當的方式來娛樂,對我們的身心有所幫助,這種適當的調劑是可以的。若是真正要修行,那麼他就不會想要享受世間的這種娛樂,他的追求是享受法喜充滿這種身心究竟的喜悅,所以初地發心修行想要出世間的行者,絕對不能隨順世俗的心去生活,你還未有足夠定力,你還不能觀察清楚,就很容易隨順世間的生活,讓世間的生活牽走,若能瞭解到這點,對於成就道業,就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若沒有的話,對成就道業就有影響。因此對於成就道業的聖者,雖然已經成就道業,但是他不可放棄掉,而執著於自己的自由享樂,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不能說他成就了,但是卻不顧沈迷的眾生,放棄了渡眾的信願,所以成就的覺悟者,是要能弘法利生,為弘法忙碌,畢竟是人弘法而不是法自動會弘人,正因為法好,我們才要去推廣,這東西好,產品好,我們要推廣出去,他怎麼還有空,怎麼還有時間去享受世間的娛樂?如果是一位未證聖果果位的人,自己還未親證到,還未達到那個究竟,還未瞭解到,他不可再以廣度眾生的理由,藉機會來說,我這樣是要來度人的,說來賭博是要度賭博的,去喝酒是為了要度喝酒的,跳舞則要度跳舞的,結果怎樣,你知道嗎?結果自己度人不成,反讓隨緣世俗度去!假使你要度人,你未到那境界,你想去度人,卻反而被人拖走,這不可靠,有時候自己藉這機會說要度人,其實自己心念想說這樣比較容易逃過法律的漏洞,否則若今天想要和人喝個酒,家中的人卻反對,但是只要說我要去度喝酒的人,我再怎麼喝也不會醉。可是不知哪一天躺在那裏連螞蟻在咬也不知道哦!所以很多人未到境界千萬不要自作聰明說要去度別人,往往世俗生活之間要很注意,處處都是陷阱,稍微一失覺察就會落入陷阱,陷下去要再爬起來是很難的,染上惡習要改好較難,好的要變壞的卻是很簡單,所以我們要瞭解這種道理,不要被世俗眾生的惡習所污染,要不然我們就會隨順世間的生活,流於世俗化而迷失,然後就被外境拖走了。佛教被神格化後造成了一些附帶外道的佛教,他們還利用佛教的生日慶典叫人在寺院前唱歌跳舞,有時候還很不正當,穿的不男不女,嗨喲!穿這樣跳舞,還說要讓佛陀看,要讓菩薩看,佛陀明明制戒禁止「歌舞倡伎」,你還唱歌跳舞給他看,這是違反戒律的,不要說要讓佛祖高興,佛祖若是真有靈,他是不會高興的,我看爬起來打你的頭也說不定!明明叫你們不要這樣做,你們卻偏偏這樣做,你說這樣他會高興嗎?會不高興的!但若是佛祖的生日,大家彈佛教的聖歌,讚歎過去佛陀的事跡,像我們中國佛教的寺院,有時候會辦個法會,在佛陀的生日時,大家來唱個贊偈,誠心地以梵唄來讚歎佛,讚歎佛過去為人處事的法很好,當聽了之後大家會覺得身心寂靜,有時候眼淚還會流下來,哇!這種我覺得是比什麼都好,這種贊偈梵唄是不違犯的,反而比較好,要不然叫團歌仔戲在外面演戲,歌仔戲並不是不好,它也是一種世俗的娛樂藝術,但歌仔戲只是讓我們以世俗的心態來調整自己的身心而已,並不是說可以叫來寺院的前面做,這是不可以的,佛陀的戒律裏說不行。

貪執名利物享 難成離苦道業

我們再來說第七條戒,不坐臥高廣大床。這條戒的重點在淡薄物質的享受,因為簡單的物質生活,我們才能勇猛精進於道業,物質生活太過享受,對道業就不會精進,並不是說修行人一定要過著刻苦的生活,其實不是這樣,佛陀沒叫我們修苦行,也沒有叫我們一定要過著刻薄的生活,他並沒有這樣說。因為你若對物質要求太高,便容易沈溺於物質的享受,這對道業會有所影響,而且對你精神層次的提高也就有限,若初修行者,精神不專,無法放下感官,放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種的貪著,你對物質用品追求越美好,你內心對於物質就會越執著、越沈迷,如此難免影響到我們的出離心,產生了沈迷執著、我慢我執。比如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管它是真是假,我聽說有一個人,學到很厲害,禪定很行,禪定後連牛頭馬面也抓不到他,找不到他,這是故事的比喻,但是有一天他的死期到了,牛頭馬面要去找他時,卻找不到人,問到一個地頭神說只要他一坐,在打坐後都找不到人,要找到他,除非就要等到他爬起來,牛頭馬面就說:「嗯!這樣我就不能交差了。」地頭神他就說:「要不然這麼辦,他旁邊有一個缽,他很執著這個缽,他什麼都看得開,就只有對這個缽看不開,聽說那個缽是皇帝賜給他的,所以他很執著這個金缽,放不開,你若從金缽敲打下去,他就開靜了,也就會爬起來。」結果牛頭馬面一打下去,他聽到敲缽的聲音,心想:「咦!誰在動我的金缽?」執著嘛,物質太好,及對物質的執著,影響到他。等他爬起來之後,牛頭馬面說:「我要來帶你走了,你的時間要到了!」他說:「我的禪定這麼好,最後還是不能離開你們兩位牛頭馬面。」這個故事就是在啟示我們,若是對於世間的物質太過執著,你就無法脫離這種業力的生死輪迴,所以佛教重視智慧解脫,不是只有禪定而已,不可以只求偏定。

我們再來講一個例子,唐朝有一位很有名的悟達國師。這位悟達國師,應該各位都有聽說過,悟達國師是因為皇帝皈依他,拜他做師父,所以稱為國師,皇帝自從皈依師父後,便想說到底要拿什麼東西來供養師父呢?何況出家師父和世俗人生活不一樣,要拿什麼來供養他比較好呢?想一想說:「好!就來做一個寶座吧!」於是皇帝就特地為國師製造了一座正沈香寶座,來供養悟達國師,悟達國師看見高貴的寶座之後,哇!一時生起了名利心,竟然遭受了冤親債主的報復。我們在前面說到,悟達國師他生起名利心後,卻遭受了冤親債主的報復,竟然從膝蓋上生出一個人面瘡,什麼人面瘡呢?生出了一顆腫瘤,這腫瘤有眼睛、有鼻子、也有嘴!嘴裏也有牙齒。也有舌頭,等於說生出一個人頭,所以叫做人面瘡,這若是真的聽了很恐怖。所以三昧慈悲水懺記載,由於過去唐朝懿宗在位時,有一位比丘法號悟達,當他初出家,未有知名度時住在京師,當時有一位比丘法號知玄,患了一種怪病人人看見時都會避開他,因為這種怪病名叫做迦摩羅疾病,全身會散佈出臭味,所以大家看到他後,都遠遠地離開他。悟達法師那時尚未被封為國師,未有德行之時,他和這位知玄比丘毗鄰而居,悟達比丘就時時刻刻照顧這位重病的知玄比丘,有可能悟達國師就是這樣,並沒有看不起這種人,因為他有慈悲心而且能夠慢慢地用慈悲心來培養德行,德行的成就有可能就是這樣來的,持續經過很長的時間,一般人都討厭的事,可是他都毫無怨言地去做,一直盡他的努力來照顧這位病患,所以知玄比丘感覺悟達國師很不簡單,雖然那時他未當國師,但是他那種慈悲、忍辱、喜捨及耐性實在很好。悟達比丘這種風範,及做人處事的道德觀念,真的是很好。所以有一天知玄法師就說出一句話,告訴悟達比丘,以後若是他有困難,則可往西蜀彭州九隴山相尋,這個山上有兩棵大松以此為標誌。就是說知玄法師見到悟達法師對他那麼好,忽然間從內心說出一句話,意思是說,我們總是要分別離開的,在要離開之前,以後若是遇有困難時,你就往西走。那裏有一個九隴山,九隴山很壯觀,但要怎麼找我呢?只要看到兩棵大松為標誌,你到那裏就可以找到我。當然,悟達比丘是想:「你全身重病,我儘量照顧你就是了,現在既然由於因緣要離開了,我也只是儘量做到,那就可以了!」他聽了就記住,也沒有把他的話特別地放在心上,後來,悟達比丘他就住在安國寺,因為悟達比丘修行勇猛精進加上他很有慈悲心,德行很好,這也就是說他時時刻刻攝住身口意,都沒有在做壞事,凡是利人幫人的事都有做,所以他的德行很好,感召大家對他很讚歎。當時皇帝懿宗聽了之後不僅親自拜訪並且還皈依在悟達國師的座下,所以悟達比丘就變成了國師,皇帝為了供養國師,就賜一座正沈香雕刻的貴重法座,作為悟達國師講經時的法座,而悟達國師在受到皇帝寵愛後,卻慢慢地生起名利心,怎麼會這樣呢?可見悟連國師過去只對德的方面修,對緣起緣滅的東西,那時未確實建立,所以慢慢會被名利心所影響,要不然他若是確實了解緣起性空的東西,就不會被名利心所影響,是不是這樣?否則說修得很好,時間一到還是被名利心拉走,所以有可能悟達國師只有德行很好,感召皇帝來皈依,沒有多久名利心一生起,卻在他的身上生出一個剛才講過有頭、有臉、有牙齒、有舌的人面瘡,而且是生在膝蓋上,這個人面瘡很特別,不但有頭、臉、舌之外,聽說還有眉毛、牙齒和人一樣人頭具足,而且也會吃東西,不曉得有沒有這回事,經典上是這樣說我們也就照說,這人面怪瘡會吃東西呀!悟達國師得此怪病,哇!束手無策,聽說肚子餓時,也會叫說要吃東西,可是這個人面瘡又偏重吃肉,悟達國師吃素食,它偏偏要吃肉。這是三昧水懺中這樣記載的,然後,他自己找名醫,皇帝也下令找名醫治,因他是皇帝的皈依師父,但是找盡名醫,也都無法治好這種怪病,這時悟達比丘忽然想起昔日知玄比丘和他在京師一起修行時,知玄比丘告訴他的話,他就入山相尋,按照所說的方向去找,到了山上天色已漸漸晚了,但是天還不怎麼黑,他看到山上竟然真的有二棵大松被山上自然的煙霧掩蓋著,看了如同在天堂一般,就相信知玄法師所說之語,悟達比丘心想:「嗯,沒有錯,他沒有騙我哦!」就走到二松處,發現一棟非常大、又莊嚴,讓人覺得金碧輝煌的建築物,使人看了覺得很壯觀,那時也看見知玄比丘立於壯觀的大殿前,很親切的與悟達國師合掌與握手、跟他打招呼,因為那時天色已漸晚,所以知玄法師就留下悟達國師說:「天色晚了,今晚留下,有什麼事明天再說。」兩人相見,泡茶、說話,講離開這段時間的話,當然會談到來找他有什麼事,悟達國師就說人面瘡使他非常痛苦,身為一個國師卻染上這種病,將這件事講給知玄比丘知道,知玄比丘聽了之後就說:「無妨,小事一件!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在這個山邊有一個石岩,大石岩下面有流出一種自然的水泉(像我們慈蓮寺旁邊有一個水井,自然會留出一些水泉,但是水井能夠喝而已,不能治什麼大病)然後,明天早晨你去洗一洗,怪病就好了。」悟達國師聽到這句話之後,當然也抱著相當的希望,那晚就特別睡不著覺,希望能夠早點天亮。當天一亮時,雲霧慢慢散去,就看見一位童子前來引導悟達國師,來帶他到泉水邊,正要掬泉水洗人面瘡時,忽然間這個人面瘡大聲呼叫不可以洗,人面瘡當時就開始說:「考究古今(就是說你研究過去或現在),曾經讀西漢書,有沒有?袁盎晁錯傳否?」又說:「你知道當時袁盎和晁錯,這個故事及這兩個人物,你知道嗎?告訴你啊!你就是袁盎,我噢人面瘡就是當時的晁錯,你知道嗎?錯斬於新東市,那時冤仇為如何?你還記得嗎?累世都要找機會報仇,但因為你(悟達)經過了十世都出家修行,很有知名度,很有名望,而且你也很精嚴地一直持守戒律,包括你的德行很好,對人很好,所以我沒機會報復,你身口意攝受很行,我無法報復你,你一直都沒被名利拉走,等到你遇到皇帝賜你法座時,你卻名利心生起,當然定力失去,因為有名利心呀!那時對你的德就慢慢損了,無德,德捐故無福,那時我正好找機會害你,今天已經承蒙迦諾迦尊者(就是知玄比丘)用三昧法水來洗我這人面瘡,自此,我們過去的冤仇就到此告一段落,不再跟你追究了。」悟達國師聽完人面瘡講這番話之後,可以說滿身的汗都流出來,一時魂不住體,嚇到了,假使是我們說不定也會這樣,就連忙掬水洗人面瘡,洗了之後他感到非常的痛,痛得都快昏過去了,後來因為痛徹骨髓於是就昏迷了,但醒來的時候人面瘡已經不見了,好了。此時悟達國師才知知玄比丘非普通人,是聖賢混跡,聖賢混跡在世間裏面,非是凡情所測,不是世間普通的人,再欲回頭看寺宇,結果寺宇不見了。我們先不管這故事是如何,因為這對我們物質享受的正當節制有幫助,所以我才提出讓各位作參考。在我們的三昧水懺裏,尤其在中國大陸,對於三昧水懺,很多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有在拜三昧水懺,這意思及動機是要啟示我們修行必須要持戒修德,但是由於中國大陸地廣人多,加上過去有摻雜一些道家、儒家的信仰、天人的說法,所以傳說故事特別多,不管是真或是假,我們聽了之後,對於有義意的重點,或是對我們有所幫助的,是可以拿來作參考,否則,我們千萬不要落入迷信,落入迷信對我們反而不好,所以這段人面瘡的重點是要提醒修行者,名利是何等恐怖,德行是何等的重要,你若無德無行,你講人家不要聽。雖然道理很好,別人也是不要理你,所以名利相當恐怖,德行相當重要。過去還有很多的修行人為了貪執高貴物品而產生退道心的個案很多,或是放不下自己貴重的物品而感受苦果等等的個案也很多。所以,我們要睡覺的床是用來休息的,我們的身體每一天一定要做事,當工作完畢身體疲累時便可以利用臥床來休息,所以床的功用是來消除疲勞用的,否則的話,我們這個脆弱的身體,是不容易生存的,但是座床是用來打坐、或是讀書、辦公所用的,不必要太過浪費。古代的中印兩國富有的人家,對於所睡的臥座及座床,是非常講究其精致的,雕龍刻鳳,做工非常的細緻,以此代表富貴,代表家裏有錢。除了雕龍刻鳳之外還油漆彩繪讓你看了覺得很華麗,掛了很多珠寶在床上,代表很有氣派,以這些奢華的擺飾來誇耀自己的財富,這種是會增長我們的我慢、高傲、我執,及對世間的物質產生執著、產生驕慢心。所以佛制定修行者不可坐高廣大床,否則會產生執著,如果有錢,是過去因為你的善因加上了今世的經營努力所成就的,不要浪費在沒有用的地方。如果要求氣派,你就布施在社會,利益於社會大眾,回饋社會,對大眾有利益的事業,這種才是真正有氣派,也才是有智慧的氣派。千萬不要有錢沒地方花,用到沒智慧的氣派,如果能以福養福回饋社會造福人群,我們這輩子有錢能富有,就是因為過去廣結善緣,過去的善因,加上這世的努力經營,產生出來的結合品,所以你就是很富有,很有錢。那麼你必須以福養福,不要拿這錢來享受自己,過份享受、浪費,這是損福,你將錢回饋於社會,造福人群,這種就是以福養福。

在這裏,我們睡覺用的才叫做床,睡床,起居坐的椅子叫做坐椅,但是在西域的社會,床的含意比較廣,睡覺用的叫做床,起居、讀書、辦公、打坐所用的,也稱呼為床,叫做坐床,所以才有坐床及臥床的分別。在家居士,如果發心在受八關齋戒的日子中,應該遠離高廣大床外,最好是夫婦分床睡,只有受八關齋戒的日子而已,這樣就不會影響夫妻的感情。若是長期分床睡,或是長期夫妻感情沒有培養,在家居士也會發生社會或家庭糾紛的,佛陀並沒叫你這樣做,佛陀只有叫你們在家居士不能邪淫而已,他沒有叫你們去斷淫欲。但是過份的縱欲對身心不好,這是我們人人都知道的,所以佛陀對在家居士生活考慮得很清楚,設想得很理想,從戒律來看就知道,他對在家居士的生活制度照顧得很好,一般人很少瞭解,所以他也考慮在家居士的生活要如何,他的時間忙碌,如何讓他兼顧賺錢及護持佛教及回饋社會,教育子女及能夠修行,他都設想得很清楚。他想的事情都很合乎在家人的生活,如果家裏只有一張雙人床,沒有單人床怎麼辦?那麼你就看你持戒的道心及定力,但千萬不要為了受八關齋戒,回到你家,本來只有一張雙人床而已,叫木匠來鋸開,變成二張床,這樣家庭會起糾紛,這種家庭會起革命的,這樣就不對。如果是這樣那沒關係,夫妻也可以一起睡,那晚不要胡思亂想就好了,假使你受了八關齋戒,若是一個月才幾次,譬如一個月才一次,這哪會對家中產生什麼影響呢?不會,這對夫妻感情不僅沒有影響,反而有時候對我們的身體有幫助,如果受了八關齋戒後,最好能夠在寺院過夜是最好,大家都來受八關齋戒,都住在寺院過夜,這是最圓滿的。這就沒什麼顧慮,沒什麼困擾,但是要來受八關齋戒,先生要來,太太要同意,太太要來,先生要同意,這樣家中才不會起革命。不能沒有同意,跑來就住寺院,這樣家庭是會產生糾紛的,這樣不對。佛教重視和樂美滿,在家居士首先一定要能夠維持圓滿的家庭,才能來建立修行,這是一定的事理,僧伽也一樣,僧伽一定要建立和樂、和合,要不然如何來說和合僧眾呢?所以最好在受八關齋戒那天,在寺院過夜,這當然最圓滿。聽說泰國的在家人,如果在六齋日,大家都很主動,明天是六齋日了,就很多人自動到寺裏求受八關齋戒,泰國求受八關齋戒的人多,而且都很自動。(不像這裏,要受八關齋戒,還要人去邀,這麼好的事,又沒人去做,若要去逛街玩樂,做壞事都不用邀,所以這是很好的事,對我們身心有幫助的事,為何要邀?)都不用邀,大家就自動要去了,泰國就是這樣,寺院都擠不下,受戒那晚就沒回去了,夜間住寺院裏,但是寺院的寮房有限,沒地方睡,那要住哪里?他們就住在寺院旁邊的巷道裏面,只要有地方鋪了就睡。你想想看,看人家泰國那種受八關齋戒的精神,和這裏比起來,哎呀!實在無法比,我們要受八關齋戒還要邀,還要請遊覽車讓人坐,這還不要緊,還像整群在迎媽祖,也不知道在做什麼,其實不是說你受八關齋戒就有功德,重要的是在六念,要記詳細啊!你若無法時刻安住身心,只是一個形殼去受八關齋戒有什麼功德,講是非、造惡業都有,造口業及犯戒都有,哪有什麼功德可生。真正的功德是你一日一夜放棄社會的生活,專心一致修持六念,這種功德是最無限量,一念的清淨,功德最無限量。否則你只是人走跟人走,一張嘴嘰嘰喳喳,法師在開示也聽不懂,講戒、開示、領眾,叫你修行也聽不懂,心只有散亂,包括夜間在寺院睡,人家都安板了要睡了,還在那裏嘰嘰喳喳,影響大眾不能睡,這種非但沒功德還損德,還造業,還犯戒都有。所以在一個月內不管一日、二日都好,六日也好,受八關齋戒,這對在家居士來講是很好的。

八關齋戒中 不非時食

我們再來說第八條戒!不非時食。這條就是齋,這條戒是屬齋,屬於吃的方面,吃的方面就是齋,但受八關齋戒者不持「不非時食」,固然就不成八關齋戒,就是你來受持八關齋戒,「關」就是以上所說的七條,「齋」就是這條,所以你去受八關齋戒,不持過午不食這條,你就不算受八關齋戒,是否這樣?不非時食,是說過了日中之後,除了飲水之外,不得再吃任何食物,同時平常日中前也應該不可隨意吃零食,不是說我今天持齋過午不食,但是卻一張嘴從早吃到中午,所以你晚上不吃肚子也不會餓了,有的人不是,我聽很多,我說:「你怎麼吃那麼多?」「我今天六齋日」,你看看,六齋日晚上不吃,今天中午吃一臉盆,這樣不就是弄壞你的身體,弄壞你的胃腸。這並不是這樣,這樣卻變成將身體弄壞,你做什麼都不知道,來受八關齋戒,中午過午不食之外,不要隨便吃零食。飲食本來就是要維持我們的生命生存主要的動力,讓我們的生命能生存,讓我們的生命有動力,無論是任何的動物,何等的高級生命,如果沒有飲食,生命當然會消失。也就是說吃東西是要養色身,讓我們的色身足夠滋養,像車,將這車添油,這車才能夠運轉,這是一樣的道理啊!像我們的車沒油,開到加油站加油,讓我們這部車有油才能夠運轉,當作我們的腳力,也才能夠代步。而我們吃東西也是一樣,就如同車加油一般,讓這車有足夠的營養,才有生命保障,才不會說你沒吃沒營養而餓死了,所以飲食是一件不可或缺的生命問題。所以吃的方面千萬不要疏忽,有的出家人隨便吃一吃,每天吃醬瓜、過去吃豆腐乳,每個人吃得瘦瘦的、黑黑的,看了像非洲人,別人會說吃菜吃得很可憐,以為我們都在修苦行,以為佛教都是在虐待人。佛教絕對沒叫你虐待自己,而是叫你每天都活得很自在快樂,要不然來學佛卻每天學佛學到煩惱,整天憂愁滿面,是在學什麼佛?所以真正的學佛是每天學得很自然很快樂。若每天學得憂愁滿面而要離苦,如何離苦?佛教就是重視要讓你離苦,你修到憂愁滿面,如何去離苦?每天都與苦一起睡,要怎麼離苦。每天要了解苦但是我們要出離苦,不是叫你瞭解苦,就浸在苦,和苦一起睡,和苦一起生活,就是因為有苦,所以我們來學佛修行就是要瞭解苦,出離苦,讓苦沒機會生出來,這就是我們在修,所以吃的方面不能隨便吃一吃,吃有營養就好,不要太浪費!我們今天說到吃。時間又到了,近來天氣轉冷,早晚溫差變化大!所以各位早晚要多穿衣,生活要正常,千萬不要影響你的身體,以後不能聽師父講戒和律,那就很可惜哦!

感恩各位!感恩各位諸山長老!感恩各位法師、居士。辛苦你們,祝福你們能夠吉祥如意!四大調合!所求皆願!再見!

大願語錄:

「人生在最困難的歲月當中,才能磨練出充滿大丈夫風範的偉大人格。」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第3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二 第4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三
第5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四 第6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五
第7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第8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七
第9頁: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篇):之八 第10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九
第11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 第12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第13頁: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 第14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