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空法師法語(二)

淨空法師法語(二)

關於拜佛

[日期:2012-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 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都要「靜」,靜就是定。

  2 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的手段、方法,都是修「靜深不動」,絕對不會有個法門教你修動。

  3 拜佛也是一個行門,有人專門用這個方法修行,每天拜三千拜佛,這是不是修「靜深不動」?是的。

  4 拜佛天天在動,怎麼會不動?不動怎麼去拜佛?這個不動是講心不動,不是說身不動。

  5 身不動,一天到晚面壁,心裡還在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

  6 佛法是叫你一心不亂,不是叫你一身不亂!

  7 拜佛心不動,心裡面澄到極處,它自然有感應,這個感應能夠把三細六粗逐漸淘汰,逐漸轉變為定慧。

  8 我們無論在什麼場合、無論用什麼方法,統統都是修清淨心,都是修不動心,唯有不動心才能成就。

  9 諸位要知道,養心要靜,養身要動。

  10 佛門的禮拜,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法,五體投地在那裡做運動。

  11 拜佛的時候心地恭敬,這個恭敬心就是一念不生。

  12 心清淨,以清淨心來拜佛,這是最恭敬的。

  13 拜佛,心要清淨。一面拜佛、一面心裡還在那裡禱告「佛菩薩你要保佑我」,那就不靈了。你是以妄想心在那裡拜佛,怎麼可能會有感應?

  14 也許有人問,我心裡有願有求,我不說出來,佛怎麼知道?佛要是不知道,他就不叫做佛了,佛會知道的。

  15 用不著去動念頭,用不著去禱告。你愈是動念頭、愈禱告就愈不靈。

  16 你不動念頭、不禱告,你去拜佛,那個佛就靈,因為誠則靈。

  17 我們一般人拜佛常常祈求佛菩薩保佑我們,求佛菩薩加持我們,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薩的護佑,這點我們不可以不知道。

  18 佛告訴我們,《阿彌陀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唸經;一切諸佛護念這個經,必然也護念依照這部經修行的人。

  19 你要相信佛的話,你不能懷疑;你懷疑,那是你自己有障礙。

  20 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夾雜、不間斷,你一定能夠得到諸佛所說的真實的功德利益。

  21 你能夠以真誠的心、清淨心、恭敬心去念《阿彌陀經》,去受持「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你就會真正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一切諸佛的加持。

  22 我們每天拜佛,拜佛幹什麼?求佛菩薩加持,我不要退轉,這個要緊。

  23佛力加持,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精進不退。如果沒有佛力,要想不退轉,不容易!

  24 世出世間一切的事業,順利或不順利,全是佛菩薩加持的。

  25 拜佛、禮佛,這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像對佛這樣的恭敬。

  26 以誠敬心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拜佛!

  27 我們拜佛要怎麼拜法?要會歸自性。

  28 我們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無量覺,要會歸到自性。這是從外面佛的形像啟發我們的自性覺,這是內學,內與外不二,這就相應。

  29 我們今天學佛,不向自性裡面去求,向外面去求,就是外道。

  30 我們今天拜佛,我們拜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保佑我們,阿彌陀佛是我們心外之物,我們就是外道,附佛的外道。這個外道是當中附帶著有佛、有佛法。

  31 佛法講「外道」,不單指佛教以外的宗教,連佛教本身也包括。

  32 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

  33 佛法到哪裡求?要往自性裡面去求,這才是真正的佛法。諸位要記住:佛法不在外面。

  34 諸位要知道,成佛是心成佛!

  35 拜佛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給諸位說,這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

  36 大家不要作體操、打太極拳,沒有意義,浪費時間,你想活動身體,拜佛就好。

  37 用拜佛這個方法健身,你念佛的功夫不間斷;用別的方法,你念佛的功夫間斷。

  38 拜佛每天拜多少?不一定。自己可以去定,有時間就多拜,沒有時間就少拜,按照自己生活環境來定。

  39 善導大師教我們,「身專禮阿彌陀佛」,禮是禮拜,我們每天早晚拜佛。

  40 我們拜佛,先拜三拜,拜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三拜,然後就拜阿彌陀佛。

  41 阿彌陀佛拜得愈多愈好,通常我們拜四十八拜,最少的。拜一百拜、二百拜、三百拜,這都是很普通的。

  42 我們念佛的時候,開頭一定念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念阿彌陀佛。

  43 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六個字、四個字都好,念一百聲、念一千聲、念一萬聲。

  44 阿彌陀佛念完之後,我們三稱觀世音菩薩、三稱大勢至菩薩、三稱清淨大海眾菩薩,我們再回向。

  45 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就是把所有一切諸佛統統都拜到了,一個都不漏,大家要曉得這個事實。

  46 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有個習慣,每天早晨都出去拜佛。拜多少佛?拜十萬億尊佛。

  47 再告訴諸位,他們所拜的十萬億尊佛天天不相同。佛無量無邊,每天拜十萬億,所以就能夠見無量佛。

  48 唯獨這個法門才有這個殊勝的方便,學其他的法門沒有法子見到這麼多佛,而且很難得一生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書籍目錄】
第1頁:禪定能夠突破時光隧道 第2頁:過這種日子,連畜生都不如!
第3頁:胃不好把胃割掉,肝不好把肝割掉 第4頁:沒有知見,那叫正知正見
第5頁:佛在經上形容現代眾生飲苦食毒 第6頁:魔從哪裡來?就是你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
第7頁:近代權威的預言家 第8頁:你怎麼樣教你兒女?你自己做出榜樣給他看
第9頁:關於拜佛 第10頁:做好事,不需要人稱讚
第11頁:兒女不孝,不好教 第12頁:只要修因,不要去想果報
第13頁:無有一法不知,無有一法不見 第14頁:煩惱都是來自於患得患失
第15頁:事事無礙,這叫中道 第16頁:歌舞代表的是夢幻泡影
第17頁:自己有福報,應當來幫助社會、弘揚佛法 第18頁:學佛是為自己學的
第19頁:淨空法師:這個身是了生死的工具 第20頁:讓他生嗔恚心的,是他的冤親債主
第21頁:兒女不孝,不好教 第22頁:老鼠、蟑螂、螞蟻,你不要小看它
第23頁:顏回短命,為什麼? 第24頁:思無邪,就不會受苦
第25頁:菩薩在歌舞場中,他沒有妨礙 第26頁:魔從哪裡來?
第27頁:不要把佛菩薩當神明拜 第28頁: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歌舞
第29頁:用禪定來調治身心 第30頁:玄奘大師修行高,怎麼走的時候還生病?
第31頁:這個行業,絕對不是一個好行業! 第32頁:人與人之間沒有道義,導致這個大陸沉到海底
第33頁:你不捨你得不到 第34頁:命裡沒有的,一分錢也得不到
第35頁:你不著相,叫做禪,心裡清淨不起煩惱,叫做定 第36頁:念佛最重要的是:心口要相應!念起來才會得力
第37頁:要解佛義、要依教奉行,那才叫真信佛 第38頁:真正相信,一心念佛,冤鬼決定會離開
第39頁:還爭什麼?不爭了 第40頁:學佛裡頭有真樂
第41頁:這一生要走哪一條路 第42頁:女孩子不老的方法
第43頁:反常/這是自作自受,這沒法子! 第44頁:不相信六道輪迴,問題就嚴重了!
第45頁:積德行善才能稱心如意 第46頁:選擇西方世界作為我們的歸宿,這是第一智慧
第47頁:現代的人,都被財迷了 第48頁: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捨掉,你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第49頁:六祖不認識字/一悟一切悟 第50頁:嫉妒障礙/如果我們能「隨喜」
第51頁:可以享受,絕不染著 第52頁:知名度高是麻煩事情
第53頁:什麼叫佛事 第54頁:少年培福,壯年造福
第55頁:淨空法師法語:現在小孩都看電視 第56頁:我們沒有得失,這多自在!
第57頁:無智亦無得,那我學佛幹什麼? 第58頁:一切人與事,有什麼好執著的?
第59頁:如果走錯了道路,那就苦了 第60頁:把惡緣變成善緣,這是聰明人
第61頁:你要是有善根、福德,你的生活立刻就轉變 第62頁:佛法是不二法門,彼此不二
第63頁:這世間富貴榮華,過眼雲煙,假的 第64頁:平等,我們能不能做到?
第65頁:你不往生極樂世界,永遠是孤單的 第66頁:弱肉強食,這是冤冤相報的孽緣!
第67頁:從今天起一直到往生不發脾氣,你才能真的往生 第68頁:勸人念佛,決定不會錯
第69頁:佛教人教什麼?恢復性德而已 第70頁:正受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頭,心沒有憂喜,身沒有
第71頁:慧是清清楚楚,定是如如不動,有定慧業障就消 第72頁:純善無惡就是戒!持戒幫助我們得清淨心
第73頁:願力超過業力,壽命可以自己做主 第74頁:發大慈悲心能化解冤仇,癌細胞不見了
第75頁:不見世間過,不是眼不見,是阿賴耶識不落印象 第76頁:我是決定有把握往生
第77頁:一天到晚念鈔票 第78頁:與倫常相應,性德就顯現了
第79頁:佛陀是誰?佛陀是自己,佛陀是自性 第80頁:眼前的花報就不可思議
第81頁:仁者壽,義者富 第82頁:過去做錯了不怕
第83頁:業障沒有消不了的 第84頁:命運是自己造的
第85頁:這叫什麼?這叫法爾如是 第86頁:真正用功沒有別的,放下而已
第87頁:住在鬼屋不搬家 第88頁:佛救了我
第89頁:讓一步海闊天空 第90頁:搞股票/他染我不染
第91頁:學佛放不下,這叫白學了 第92頁:為什麼會墮落在三惡道
第93頁:離欲,清淨平等覺就現前 第94頁:心真定下來,就有智慧
第95頁:正法是防止污染 第96頁:斷人慧命罪最重
第97頁:舌頭雖小,但最能闖禍 第98頁:樣樣清楚,樣樣明達
第99頁:不要有嗜好,樣樣放得下 第100頁:飲食簡單對身體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