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第三篇 因果 第一章 宇宙萬有

[日期:2010-12-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楊秀鶴居士編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篇 因果

第一章 宇宙萬有

第一節 萬有實相

◎招果為因,剋獲為果。《止觀五下》

◎妙有則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歷然。《濟緣記一上》

◎實相是三世諸佛之母也。《般若經》

◎善男子等!菩薩住道,見諸法真義,真者真實也,實義者,所謂虛空也,即真如也。真如,自內所證也,非文字所能設施者。何則,超過一切文字言說及戲論故也。離諸出入,無有分別。無相,離一切魔境及一切煩惱境界。其自性寂靜也,故無垢,無染,清淨微妙最上也。常住而不動,不壞滅。若諸佛出現於世,或不出現,此皆常住不變,今菩薩為利益諸善男子等,勇猛精進而證之也,是名真如。名實際,名一切智,名一切種智,名不可思議。故我等以聞或所思智慧,未得善證。譬如有人,極熱季,行於曠野,彼自東赴西,此自西赴東。自西來者,為渴所逼,向自東來者問水,東來人答曰,去此不遠有水,我來飲之,汝從此往東,有分為兩途處,捨左面赴右,則見青山,彼林中有清淨冷水,能解渴也。今善男子等!彼為熱與渴所苦之人,聞水名,能醫渴也。彼苦於渴者,內得清淨水,然後除熱與渴之患。若但如是聞思,非得真如。善男子等,曠野,生死也;熱與渴,為煩惱熱而渴也;道路者,菩薩善知識也;自飲,善巧也。《寶雨經》

◎心真如者,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惟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惟是一心,故名真實。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遺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遺,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

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大乘起信論》

◎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維摩經》

◎諸法自性不可得,如夢行欲悉皆虛。《寶積經》

◎了達諸世間,假名無有實,眾生及世界,如夢如光景。《華嚴經》

◎了知諸世間,如燄如光景,如響亦如夢,如幻如變化。《華嚴經》

◎佛告德本,德本!話法略有三種:一、一切法名假安立,隨起言說,是眾生計執相也。二、一切法從緣生,謂如無明緣行,緣終於招集大苦蘊。三、其現相雖有差別,其本性一切法皆平等真如也。知其本性而還本性。譬如,人之眼中眩翳,第一也;如眩翳之人,眾相,或言黃赤白等差別相現前,第二也;如淨眼人,遠離眩翳,知本性,第三也。《解深密經》

◎從因緣生之法,無本性,無自性故,即是畢竟空。是畢竟空,從本以來空,非佛作,亦非餘人作也。《智度論》

◎法者,非有亦非無,以因緣故,生諸法也。《維摩經》

◎菩薩以正念觀世間,一切法皆從業緣得,觀察一切法,悉從因緣起,無生故無滅。《華嚴經》

◎佛言,一切法之自性,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也。涅槃故,不可認自性,故說無自性。計執諸法有,眾生相故有,是假名而實無也。次諸法從因緣而成者,假有而實無也。次諸法本性不可見,不可聞,無生亦無滅也。《解深密經》

◎諸佛如來所證之法性,法住法位,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楞伽經》

◎諸佛子!諸法真實相,無有相也。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梵網經》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維摩經》

◎一切法皆如也,諸佛境界亦然,乃至無有一法於如中生滅者;眾生妄分別,而有是佛,有是世界;了達法性,無佛無世界也。《華嚴經》

◎一切法性常空寂,無有一法能造作。《同上》

◎法界即如來,此是如來真身也。《最勝王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是偈讚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薩之眾,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間,不審世尊垂愍聽不?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諸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滅異者,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己,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己,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照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無量義經》

◎世尊從光明三昧出,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我曾供養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精進之名普聞,未曾成就甚深之法,以隨宜說法,其意趣難解理也。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以種種因緣譬愉,廣演說教,以無數方便導眾生,令離諸執著,是如來具足方便智見波羅蜜。以廣大深遠,無量,無礙,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觀法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善巧說法,言辭柔軟,而悅眾心。舍利弗!佛悉成就如斯無量無邊未曾有法。然止矣,舍利弗!我不可復說之,是故,佛成就法,第一希有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實相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法華經》

第二節  萬有之生起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也。《大乘起信論》

◎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於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大乘起信論》

◎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生。《心地觀經》

◎心者,譬如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生。若人心行,普知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也。何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華嚴經》

◎於一切法,心為前導;若能知心,悉知示法。種種世法,皆由心造。《般若經》

◎了達三界由心也,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華嚴經》

◎如海水被風擊,波浪無停止;境風吹來,識浪生焉。如海水之於風,如地無差別。遮物有異,歲識亦爾。內心現境,還緣自也。《密嚴經》

◎又曰,雪山中,有一惡獸,彼見牛現形而殺牛,見馬現形而殺馬;外道於阿賴耶識所生我見亦如是;依著人,各有差別。外道,不知唯識之道理,生我見,強分別有或無,一或多。觀行之人,於識,清除我見。行者自修習,又勸為人說。《華嚴經》

◎佛問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地獄由自己分別而生也,自然而生也?文殊答曰,地獄,依凡夫之虛妄分別者;畜生,餓鬼亦然也。我之眼中,無地獄,亦無苦。譬如有人,夢墮地獄,身在大沸鑊受苦,忽大悲哀,叫曰,苦哉!家人不知叫者之所謂苦也。《大法炬羅尼經》

◎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凡諸形貌,皆心所為,能伏心者,最為多力。吾與心鬥,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五苦章句經》

◎善現問佛曰:佛先說: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尋香城,如變化事,諸法都無實事,皆以無性為自性。然如何得成善惡,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等之差別法也?佛告之曰,善現!世間無聞異生,不知如夢,不知如像,不知如光影,不知如陽焰,不知如幻事,不知如尋香城,不知如變化事,故顛倒執著;如身語意,作善不善,福非福,不動之業,故有差別,無有差別也。《般若經》

【書籍目錄】
第1頁:序篇 第2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一章 信仰
第3頁:第一篇 歸依 第二章 念佛 第4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三章 懺悔
第5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一章 修善破惡 第6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二章 自利
第7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三章 利他 第8頁:第四章 三寶 第一節 佛寶
第9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一章 宇宙萬有 第10頁:第三篇 因果 第二章 眾生
第11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三章 佛陀 第12頁:附錄一 亞洲民族的精神遺產
第13頁:附錄二 我們急切需要一部彿教聖經—《三藏精要》 第14頁:佛教聖經—《三藏精要》起源及偉大的特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